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闻播报|基教要闻| 基教视点|政策解读| 基教人物|免费教育| 招生考试|评论分析| 热点专题|特别策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基教人物>正文

李淑荣:用音乐滋润学生的心灵

www.jyb.cn 2014年01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创造音乐的动感地带

  “不懂音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学生的生命中除了上课、作业考试,还应该有尽情的歌唱、翩翩起舞和自由的创作。”在北京市房山区第三小学,李淑荣对记者说,“在艺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由个性可以得到尽情发挥。学校教育赋予学生的,不仅是一笔艺术财富,更是现代社会追求完美人生和终身幸福的精神力量。”

  做过民办教师,进过师范院校大门,毕业后曾在小学任教师和团干部,1993年进入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做音乐教研员。近年来,李淑荣创造的音乐教学模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界颇有影响。

  在房山区良乡第三小学,记者听了李淑荣上的一节音乐课。她先是教孩子唱一首歌唱家乡的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范唱后她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唱,并让其他学生评价同学的音准和肢体语言等。同时,她认真观察和倾听,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让学生加强练习,抓住音乐的主旋律,表达情感。

  教学生唱歌时李淑荣用手势比划着,她用不同的手势代表高低不同的音阶,让学生看着她的手势,这样更容易唱准音阶。她专心致志,完全投入和忘我,唱歌时手舞足蹈,有时候闭上眼睛,沉醉在音乐中,尽情地用歌声和身体语言表达音乐之美。“我们唱歌时应该有这种感情,头望着天,充满喜悦。”李淑荣对记者说。从她喜悦的表情上,可以看到作为一位师者发自内心的满足。

  在教学中,李淑荣既能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又能适时对他们进行引领和提升。“必须和学生互动,学会和孩子说话,会说孩子的话。孩子知道的要让孩子说,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课堂才能活跃起来。”李淑荣说,“教学要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会到提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在把音乐的美和情感体验带入课堂的同时,李淑荣还在课堂上引入音乐文化。学完这首歌她问学生还知道哪些歌唱家乡的歌曲,学生说出了《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的小路》、《在希望的田野上》、《赞歌来自我家乡》等歌曲。

  整节课学生都非常兴奋和投入,课堂上充满了歌声和欢笑声,下课时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唱歌特别美,还学到很多知识,希望李老师下次继续给我们上课。”一位学生说。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丰富而真诚、纯洁而高尚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音乐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能动起来,进入角色,创造特别的动感地带。”李淑荣说,“音乐教学的艺术就是激励,就是鼓舞,就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及教师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在音乐中快乐成长。”

  从“千课一面”到“一课千面”

  房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南,大部分是山区,有158个音乐教师,其中大多数毕业于中专或普通师范,而非音乐专业院校,音乐水平相对较差。“最初教师只会拿着录音机粗粗地听,简单地讲,还不能称之为音乐欣赏。”新课改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否定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没有找到新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往往不知道怎样施教才是理想的教学。专家的指导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更让教师感到困惑,莫衷一是。

  这促使李淑荣思考,如何能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困惑。

  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李淑荣带领教师研究教学方法,以课题为纽带,以教研为抓手,研究教学对策,探索教学规律。围绕教与学这对矛盾,李淑荣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6种策略,即学会聆听,修心型参与;掌握节奏,律动型参与;舞蹈设计,体态型参与;乐器演奏,共振型参与;曲目歌唱,神动型参与;图形变换,视觉型参与。

  紧接着,李淑荣提出,在“音乐体验、音乐情感、音乐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聆听音乐,说心情、说形式、说风格、说主题,对比旋律、节奏、结构、词谱、高潮、伴奏等特点,设计出学生喜欢参与的特色音乐课。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她带领教师们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开展了“农村小学音乐136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

  “136”即“一个理念,三个带进、六大策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塔尖即“一个理念”,“让每一个孩子在音乐实践中享受音乐,快乐成长”。塔身即“三个带进”,“把音乐体验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得到音乐美的愉悦;把音乐情感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得到审美的愉悦;把音乐文化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健全人格”。塔底即“六大教学策略”,“聆听、歌唱、舞蹈、器乐、节奏、编创参与”。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一模式填补了“有人研究教学方法,无人研究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空白,杜绝了“千课一面”,而呈现出“一课千面”之气象。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李淑荣特别强调创造性和多样性。“我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给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用统一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与发展。”这是李淑荣音乐课堂教学的理念。“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挖掘、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为,向学生传递勇于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种理念和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能力和表演水平都比过去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过去很少有发自内心的独特看法,到如今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独立反思、生生合作等,去感悟、理解音乐。

  这一创造性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热烈反响。从最初的10所课题实验学校,到次年的几十所,慢慢地全区的音乐教师都参与进来了。

  为教师做好服务

  李淑荣指导教师上课也是百花齐放,她从不束缚教师的思想。“我说得对,大家就按照我的修改。如果不对,他们就反过来批评我。大家开诚布公,知无不言。”有时候李淑荣还亲自“下水”上课。看到有的教师上课出现问题,她在下面着急,有时候就直接说,“下来,我上去讲。”

  她用自身的文化素养感染着更多的教师。

  “音乐不是简单唱歌,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支撑不行。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提出问题,不断反思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房山良乡三小音乐教师王杰说,她特别感谢李淑荣老师。“她告诉我们,教师对音乐有自己的体验,才能把这种体验带给学生。一首歌李老师让我们唱很多遍,我唱第一遍时很木讷,第二遍稍微好一些,第三遍发现音乐信息,第四遍走进去了一点,第五遍对旋律有了自己的认识,第六遍认识了结构……一步步深入音乐。”

  在专业上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李淑荣尽可能为教师提供进修和提升的机会,为他们创造平台,提供培训交流的机会。

  “特别感动,为我们的成长,她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房山区良乡三小音乐教师王丹对记者说。

  在教学上很严格的李淑荣在生活中却是不拘小节,她的很多灵感和创意来自平时的生活中。“想到了就赶快记下来,画出来。”她和教师打成一片,经常邀请教师去家里做客,教师们遇到问题和困难,也经常登门造访。“李老师特别善于总结和积累,去李老师家里什么都可以找到,电脑里什么都有。”王丹说。

  “当教研员和教师不一样,需要理论思考,同时又不能离开教学实践。我喜欢做研究,为教师做好服务。”李淑荣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教研员,她深刻体会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她把自己和自己服务的对象——教师紧紧地联系捆绑在了一起。“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所有的音乐知识都给他们。做就做好,否则良心上过意不去。”

  “教研员既是管理者,又是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学者。”李淑荣说。她经常深入学校,为教师上示范课,帮助教师答疑解惑,帮校长出谋划策。李淑荣对音乐教育的热情不仅感染了教师,很多校长也被感染了。房山区良乡三小校长王生对她说:“看您干活,我就能加上油。”

  将把音乐作为一件珍贵的人生礼物

  “136”课题研究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变。“站位高了,能够在教学中带给学生快乐和成长。教学目标和思想明确了,教学效果好了,教学就有方向感了。音乐走向深处是什么?是培养人的美、善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做课题太有收获了,还得继续走下去。”李淑荣告诉记者。

  在这一课题的带动下,教师由“不会上课,到会上课,再到上出好课”,形成了教学特色。

  音乐更打动了学生,他们“常常是该下课了,还是意犹未尽,不让老师下课!”在音乐兴趣的激发下,孩子们自主地编写了音乐报,家长纷纷购置乐器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良乡三小每周给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校园电视台长期播放100首中外世界名曲;良乡四小则成为了音乐特色学校。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最喜欢音乐欣赏课,老师让我们聆听《春》,歌唱《春》,还用乐器演奏,用肢体表现春天的旋律,用彩笔画春,记录主题。老师真棒,长大了我也当音乐老师!”

  房山区42所学校,3万多学生激发了对音乐的热爱,在听、唱、写、创等市级检测中取得了好成绩。更重要的是,经过6年的音乐学习,很多学生毕业后将把音乐作为一件珍贵的人生礼物永伴终身。

  “房山小学音乐课让人耳目一新,没想到房山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这么发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安春深受感动,给课题取名“扎根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回归于实践,服务于农村教学实际。”

  李淑荣还通过国培项目,把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全国的同行,为全国音乐教师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如今,李淑荣指导的教师多次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她指导房山区教师合唱团走进国家大剧院,荣获合唱比赛一等奖。李淑荣本人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等称号。(方祥华 记者 翟晋玉)

  ■后记

  善歌亦善教

  李淑荣在自己专著的扉页上写道:“靠近春天,冰雪就会融化;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音乐,生命就会舞蹈”。

  的确如此,音乐对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音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通用语言,它超越时空和国界、种族,让人类的心灵联结在一起。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最高的哲学。东西方两大教育家孔子和柏拉图,都极其重视音乐对促进人之成长的重要作用,把音乐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音乐经典,凝聚着人类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和思想,把这种情感和思想传递给下一代,是教育当仁不让的责任。

  正如房山区良乡三小校长王生所说的,“学校应该有歌声读书声,音乐让学生每天有好心情,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心情愉快学习知识就快,对学习其他学科也有促进作用。”

  爱与美拯救世界。而音乐正是凝聚爱与美的最高艺术,让我们的教育多靠近音乐吧,就像李淑荣所写的那样,“靠近音乐,生命就会舞蹈”。

  “音乐艺术之花能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是我最大的心愿。”李淑荣说,“天籁般的音乐造就了美丽动人的生命。音乐教育让更多的人走进音乐,学会聆听音乐,学会理解和体悟音乐,并最终使人成为可以与音乐相知相伴的高贵生命。”

  《礼记·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李淑荣正是这样一位善歌者,更是一位善教者。“一个课题,带出一支队伍;一个教研员,成就一批典型,促进一个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人如此评价李淑荣。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张贵勇}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刘月宁委员将持续推动“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2017-03-01
  • 学琴应缘于对音乐的热爱2016-12-19
  • “意象·净土”:民族与音乐的相互交融2016-09-21
  • 传承蒙族文化 培养音乐专才2016-09-13
  • 王纪凯:12岁河南娃“吹”进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16-06-20
  • 教育部关于发布《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标准》等四个教育行2016-05-31
  • 河南:高校音乐节助孤残儿童走进“音乐教室”2016-05-28
  • 关于举办“第二届学院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2016-05-10
  • “音乐教育信息化实验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2016-05-06
  • 中国大学音乐超级联赛落幕 四川音乐学院夺冠2016-04-29
  • 让学生在“参政”中“触摸
  • 美育,点滴滋润孩子心田
  • 高中生作文,怎样才能摆脱
  • 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
  • 综合素质评价 谁掌握话语
  • 农村实验教学:灵活取材天
  • “六步”造就诗词小达人
  • 多地中小学迎来开学日
  • 湖北省汉川市:新课堂改革
  • 重庆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有多少?福建省本科毕业生月薪调查出炉了
  • 2018年“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举行
  • 教育部:“十项准则”为新时代教师划定基本底线
  • 习近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共同出席中国援建的布图卡学园启用仪式
  • 宁夏银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高校每年最多救助8000元
  • 内蒙古:明年起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将获年生均120元补助
  • 青岛友好城市教育国际研讨会签署11份合作协议
  • 办幼儿园不是为了发财的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重点中学校长前沿峰会暨人才贯通培养研讨会”举行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招聘雄安校区校长启事

基教视点

更多
  • 浅谈北京市将台路小学“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 “立人字课”:方块字里有乾坤
  • 面对叛逆孩子辱骂请冷静
  •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幼儿为本”
  • 环创“三大坑”:坑钱、坑物、坑人
  • 幼儿评价 一人一方
  • 集团化办学的体制变革
  • 时代变了,管理需要转型
  • 教育治理,重点在“理”
  • 怎样办一所好学校

图说基教

更多
  • 公益导学周末行
  • 1元钱的力量
  • 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技艺
  • 开学第一课
  • 踏春出游赏春光
  • “明厨亮灶”吃饭安心
  • “微小学”开学啦
  • 感受传统文化
  • 妈妈一样的老师
  • 学生返校报到

热点专题

更多
  • 最美教师志愿者征集
  • 当代教师风采征集
  •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 2014年开学季:新学期 新起点 新愿望
  • 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免费教育

更多
  • 江西省赣州开发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读高中
  • 陕西:将从2015年秋季起实施免费高中教育政策
  • 高中免费政策影响南疆孩子:“我想回去上学”
  • 新疆柯坪:高中阶段免费就读吸引学生重回校园
  • 成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有望实行全免费教育
  • 新疆南疆四地州普高全免费 财政补贴已划拨到
  • 石家庄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深山区学生读高中免
  • 河北石家庄:深山区学生可免费全面接受高中教
  • 大连:今秋新学期起孤残学生从上高中全部免费
  • 福建:2.6万名残疾学生享受“三免两补”政策

招生考试

更多
  • 上海市中考成绩公布 平均分比去年高5到10分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严禁普通高中擅自超计划招生
  • 长春推进中考改革:实验题目分值不低于30%
  • 2016年幼升小、小升初各地政策汇总
  • 河南: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 河南郑州:中外合作办学初高中招生计划只减不
  • 青岛高中自主招生权“下放”学校 自测择优录
  • 北京中招:将科目选择权交给学生
  • 北京招考改革新方案解读:供给侧给学生更多选
  • 北京中考首次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