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荣:用音乐滋润学生的心灵
www.jyb.cn 2014年01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创造音乐的动感地带 “不懂音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学生的生命中除了上课、作业考试,还应该有尽情的歌唱、翩翩起舞和自由的创作。”在北京市房山区第三小学,李淑荣对记者说,“在艺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由个性可以得到尽情发挥。学校教育赋予学生的,不仅是一笔艺术财富,更是现代社会追求完美人生和终身幸福的精神力量。” 做过民办教师,进过师范院校大门,毕业后曾在小学任教师和团干部,1993年进入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做音乐教研员。近年来,李淑荣创造的音乐教学模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界颇有影响。 在房山区良乡第三小学,记者听了李淑荣上的一节音乐课。她先是教孩子唱一首歌唱家乡的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范唱后她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唱,并让其他学生评价同学的音准和肢体语言等。同时,她认真观察和倾听,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让学生加强练习,抓住音乐的主旋律,表达情感。 教学生唱歌时李淑荣用手势比划着,她用不同的手势代表高低不同的音阶,让学生看着她的手势,这样更容易唱准音阶。她专心致志,完全投入和忘我,唱歌时手舞足蹈,有时候闭上眼睛,沉醉在音乐中,尽情地用歌声和身体语言表达音乐之美。“我们唱歌时应该有这种感情,头望着天,充满喜悦。”李淑荣对记者说。从她喜悦的表情上,可以看到作为一位师者发自内心的满足。 在教学中,李淑荣既能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又能适时对他们进行引领和提升。“必须和学生互动,学会和孩子说话,会说孩子的话。孩子知道的要让孩子说,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课堂才能活跃起来。”李淑荣说,“教学要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会到提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在把音乐的美和情感体验带入课堂的同时,李淑荣还在课堂上引入音乐文化。学完这首歌她问学生还知道哪些歌唱家乡的歌曲,学生说出了《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的小路》、《在希望的田野上》、《赞歌来自我家乡》等歌曲。 整节课学生都非常兴奋和投入,课堂上充满了歌声和欢笑声,下课时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唱歌特别美,还学到很多知识,希望李老师下次继续给我们上课。”一位学生说。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丰富而真诚、纯洁而高尚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音乐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能动起来,进入角色,创造特别的动感地带。”李淑荣说,“音乐教学的艺术就是激励,就是鼓舞,就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及教师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在音乐中快乐成长。” 从“千课一面”到“一课千面” 房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南,大部分是山区,有158个音乐教师,其中大多数毕业于中专或普通师范,而非音乐专业院校,音乐水平相对较差。“最初教师只会拿着录音机粗粗地听,简单地讲,还不能称之为音乐欣赏。”新课改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否定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没有找到新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往往不知道怎样施教才是理想的教学。专家的指导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更让教师感到困惑,莫衷一是。 这促使李淑荣思考,如何能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困惑。 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李淑荣带领教师研究教学方法,以课题为纽带,以教研为抓手,研究教学对策,探索教学规律。围绕教与学这对矛盾,李淑荣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6种策略,即学会聆听,修心型参与;掌握节奏,律动型参与;舞蹈设计,体态型参与;乐器演奏,共振型参与;曲目歌唱,神动型参与;图形变换,视觉型参与。 紧接着,李淑荣提出,在“音乐体验、音乐情感、音乐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聆听音乐,说心情、说形式、说风格、说主题,对比旋律、节奏、结构、词谱、高潮、伴奏等特点,设计出学生喜欢参与的特色音乐课。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她带领教师们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开展了“农村小学音乐136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 “136”即“一个理念,三个带进、六大策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塔尖即“一个理念”,“让每一个孩子在音乐实践中享受音乐,快乐成长”。塔身即“三个带进”,“把音乐体验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得到音乐美的愉悦;把音乐情感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得到审美的愉悦;把音乐文化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健全人格”。塔底即“六大教学策略”,“聆听、歌唱、舞蹈、器乐、节奏、编创参与”。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一模式填补了“有人研究教学方法,无人研究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空白,杜绝了“千课一面”,而呈现出“一课千面”之气象。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李淑荣特别强调创造性和多样性。“我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给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用统一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与发展。”这是李淑荣音乐课堂教学的理念。“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挖掘、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为,向学生传递勇于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种理念和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能力和表演水平都比过去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过去很少有发自内心的独特看法,到如今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独立反思、生生合作等,去感悟、理解音乐。 这一创造性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热烈反响。从最初的10所课题实验学校,到次年的几十所,慢慢地全区的音乐教师都参与进来了。 为教师做好服务 李淑荣指导教师上课也是百花齐放,她从不束缚教师的思想。“我说得对,大家就按照我的修改。如果不对,他们就反过来批评我。大家开诚布公,知无不言。”有时候李淑荣还亲自“下水”上课。看到有的教师上课出现问题,她在下面着急,有时候就直接说,“下来,我上去讲。” 她用自身的文化素养感染着更多的教师。 “音乐不是简单唱歌,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支撑不行。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提出问题,不断反思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房山良乡三小音乐教师王杰说,她特别感谢李淑荣老师。“她告诉我们,教师对音乐有自己的体验,才能把这种体验带给学生。一首歌李老师让我们唱很多遍,我唱第一遍时很木讷,第二遍稍微好一些,第三遍发现音乐信息,第四遍走进去了一点,第五遍对旋律有了自己的认识,第六遍认识了结构……一步步深入音乐。” 在专业上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李淑荣尽可能为教师提供进修和提升的机会,为他们创造平台,提供培训交流的机会。 “特别感动,为我们的成长,她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房山区良乡三小音乐教师王丹对记者说。 在教学上很严格的李淑荣在生活中却是不拘小节,她的很多灵感和创意来自平时的生活中。“想到了就赶快记下来,画出来。”她和教师打成一片,经常邀请教师去家里做客,教师们遇到问题和困难,也经常登门造访。“李老师特别善于总结和积累,去李老师家里什么都可以找到,电脑里什么都有。”王丹说。 “当教研员和教师不一样,需要理论思考,同时又不能离开教学实践。我喜欢做研究,为教师做好服务。”李淑荣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教研员,她深刻体会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她把自己和自己服务的对象——教师紧紧地联系捆绑在了一起。“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所有的音乐知识都给他们。做就做好,否则良心上过意不去。” “教研员既是管理者,又是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学者。”李淑荣说。她经常深入学校,为教师上示范课,帮助教师答疑解惑,帮校长出谋划策。李淑荣对音乐教育的热情不仅感染了教师,很多校长也被感染了。房山区良乡三小校长王生对她说:“看您干活,我就能加上油。” 将把音乐作为一件珍贵的人生礼物 “136”课题研究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变。“站位高了,能够在教学中带给学生快乐和成长。教学目标和思想明确了,教学效果好了,教学就有方向感了。音乐走向深处是什么?是培养人的美、善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做课题太有收获了,还得继续走下去。”李淑荣告诉记者。 在这一课题的带动下,教师由“不会上课,到会上课,再到上出好课”,形成了教学特色。 音乐更打动了学生,他们“常常是该下课了,还是意犹未尽,不让老师下课!”在音乐兴趣的激发下,孩子们自主地编写了音乐报,家长纷纷购置乐器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良乡三小每周给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校园电视台长期播放100首中外世界名曲;良乡四小则成为了音乐特色学校。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最喜欢音乐欣赏课,老师让我们聆听《春》,歌唱《春》,还用乐器演奏,用肢体表现春天的旋律,用彩笔画春,记录主题。老师真棒,长大了我也当音乐老师!” 房山区42所学校,3万多学生激发了对音乐的热爱,在听、唱、写、创等市级检测中取得了好成绩。更重要的是,经过6年的音乐学习,很多学生毕业后将把音乐作为一件珍贵的人生礼物永伴终身。 “房山小学音乐课让人耳目一新,没想到房山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这么发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安春深受感动,给课题取名“扎根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回归于实践,服务于农村教学实际。” 李淑荣还通过国培项目,把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全国的同行,为全国音乐教师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如今,李淑荣指导的教师多次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她指导房山区教师合唱团走进国家大剧院,荣获合唱比赛一等奖。李淑荣本人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等称号。(方祥华 记者 翟晋玉) ■后记 善歌亦善教 李淑荣在自己专著的扉页上写道:“靠近春天,冰雪就会融化;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音乐,生命就会舞蹈”。 的确如此,音乐对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音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通用语言,它超越时空和国界、种族,让人类的心灵联结在一起。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最高的哲学。东西方两大教育家孔子和柏拉图,都极其重视音乐对促进人之成长的重要作用,把音乐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音乐经典,凝聚着人类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和思想,把这种情感和思想传递给下一代,是教育当仁不让的责任。 正如房山区良乡三小校长王生所说的,“学校应该有歌声读书声,音乐让学生每天有好心情,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心情愉快学习知识就快,对学习其他学科也有促进作用。” 爱与美拯救世界。而音乐正是凝聚爱与美的最高艺术,让我们的教育多靠近音乐吧,就像李淑荣所写的那样,“靠近音乐,生命就会舞蹈”。 “音乐艺术之花能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是我最大的心愿。”李淑荣说,“天籁般的音乐造就了美丽动人的生命。音乐教育让更多的人走进音乐,学会聆听音乐,学会理解和体悟音乐,并最终使人成为可以与音乐相知相伴的高贵生命。” 《礼记·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李淑荣正是这样一位善歌者,更是一位善教者。“一个课题,带出一支队伍;一个教研员,成就一批典型,促进一个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人如此评价李淑荣。 ![]() |
- 刘月宁委员将持续推动“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2017-03-01
- 学琴应缘于对音乐的热爱2016-12-19
- “意象·净土”:民族与音乐的相互交融2016-09-21
- 传承蒙族文化 培养音乐专才2016-09-13
- 王纪凯:12岁河南娃“吹”进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16-06-20
- 教育部关于发布《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标准》等四个教育行2016-05-31
- 河南:高校音乐节助孤残儿童走进“音乐教室”2016-05-28
- 关于举办“第二届学院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2016-05-10
- “音乐教育信息化实验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2016-05-06
- 中国大学音乐超级联赛落幕 四川音乐学院夺冠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