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华:给名师名校长工程降降温
www.jyb.cn 2014年0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当前,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在全国各市县普遍实施,如火如荼。这对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审视一些地方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及其执行计划,不难发现存在重视“培”(培训、打造)而忽视“养”(修养、铸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组织高端培训为主,以命称号挂牌子为重。 将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送到区域外高校参加高级研修以提升理论素养很有必要;去境外考察体验以拓宽改革视野无可厚非;给予名师名校长称号、挂牌设立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是美好愿景。然而,高级研修和境外考察的目标内容是否符合名师名校长成长规律,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名师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的内容方式能不能真正起到应有作用,值得仔细推敲和深入思考。 作为一项工程,名师名校长培养至少包含四个要素:培养目标、培养周期、培养团队、培养过程。笔者以为,名师名校长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个性化的,突出个别针对性,而不是统一性的。培养周期至少5年左右,两三年时间就能造就一位名师或名校长不大可能。培养团队既要有理论学术领域的,也要有基层实践层面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高级研修和境外考察,还需要实境体验和深度参与;不仅仅在于设立工作室,更需要团队合作和实践研究。 面对全面开花的县市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需要科学引导,尤其对高端培训和挂牌立室以突击造星应该高度警惕!笔者认为,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要从四方面予以规范。 第一,名师培养工程的目标在于造就一位名师、培养一支团队、带动一门学科、产生一批成果,使“名师工作室”成为骨干教师的培养平台和专家型教学名师的孵化基地。名校长培养工程的目标在于造就一名本土教育家、领导一支骨干校长、推动区域内学校一体化发展、凝练一整套地域性办学治校经验,使“名校长工作室”成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载体和助推器。 第二,对名师名校长的培养要以平台创建为基础,以自主研修为重点,以团队学习为支撑,以实践创新为关键,以成果推广为动力。 第三,建立全程考评和动态管理机制。考评做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年度考核、中期考评和周期验收相结合,综合考评认定“良好”和“优秀”等次的培养对象,由省政府授予名师或名校长称号。对称号获得者进行定期跟踪考评,实行动态管理,促进名师名校长可持续发展。 第四,形成协同联动和开放合作格局。培养工程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能部门牵头,形成师训、科研、教研、电教部门协同,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联动,高校、教师教育机构、优质中小学和社会参与,充分整合教育系统内外优质资源,建立多方协作、三级联动、主体多元、开放合作的联合培养格局。(作者汪文华,单位: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16日第6版 ![]() |
- 不能因存在几个“南郭先生”,就否定名师的价值2017-03-24
- “名师”的泡沫有多大2017-03-20
- 让名师遴选成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2017-02-20
- 长春8万高中生寒假免费上“名师云课”2017-01-06
-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项目:"让名师点燃孩子梦想"2016-11-29
- 中学名师成硕导,助力研究生教育更接地气2016-11-23
- 名师与“民师”2016-09-30
- 名师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2016-09-23
- 浙江金华:第二届浙苏高中语文名师大讲堂举办2016-06-29
- 2016年高考在即,名师支招高考如何快速提分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