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小学校连着大民生
www.jyb.cn 2011年09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小学校连着大民生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综述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 ■本报记者 柯进 高毅哲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自然出生率的下降,农村人口在逐年减少,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出现了生源不足现象。2001年,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对于改善农村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贫困农村地区学龄儿童较好地完成义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却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老百姓之间引发了诸多观念、认识、感情和利益等方面的矛盾。 当前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究竟遇到哪些难题?存在哪些误区?今后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到底何去何从?本报记者深入浙江省缙云县大洋镇和广东省清远市等地调查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8月9日,本报开设《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栏目,截至目前,已刊发调查篇、交流篇、对策篇和经验篇等共14篇。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不少地方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就此展开分析,众多读者纷纷向本报来函来电,畅谈感受和建议。在中国教育新闻网开辟的专区里,网友们也踊跃发帖,建言献策。 学校撤留不能忽视民意之重 本报记者在缙云县采访调查大洋学校初中部撤并一事时,数百名村民自发前来,介绍当地的实际情况及他们反对撤校的理由。 截至记者发稿时,经记者与大洋学校及当地教育局联系,确认该校初中部已经暂缓撤并予以保留,并顺利完成开学报名工作,教学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按国家政策,撤校本是利国利民之举,但为何在一些地方引发争议?近年来,围绕学校布局调整,尽管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一再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但在部分地方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的情况。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认为,当前教育布局调整中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是决策有误,如部分地方过分强调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撤并了一些不该撤并的学校。二是决策无误,但宣传、组织和后续配套措施不力。避免决策有误,需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对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调整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避免执行不力,切忌“行政命令式”地推进布局调整工作,对于配套措施一时难以跟上的地方,应暂缓实施。 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认为,对于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而引发民众与地方政府间的矛盾,我们不怀疑地方政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良好动机,但问题恰恰在于当“官员的认识”与“百姓的理解”之间出现矛盾时,我们究竟该按谁的意志作决策? “首先,政府要认真听取普通百姓的意见和呼声;其次,要合理限制行政权力的越界与滥用;再其次,要切实关心农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邬志辉说,“首先要建立受决策影响主体的利益充分表达机制。就农村学校撤并而言,如果一个地方有1/3的群体强烈反对撤并,学校就应被保留。如果百姓之间也存在不同意见,政府就应成立由村民代表、学生家长代表、教师和学校领导代表、人口统计专家、弱势群体代表等参加的专门组织展开讨论。其次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听取机制。听取意见不能只‘听’不‘取’,而是要有听有取,对于不可取的意见要作出说明和解释。” 浙江上虞市教体局局长章兆钧认为,在布局调整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应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适度扩大学校规模。而在偏远或交通状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应保留一些小学校。对暂时不宜撤并的学校,不能撒手不管,而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 |
- 中小学布局调整不能侵犯受教育权2016-11-30
- 布局调整之困如何解2015-11-03
- 布局调整:算好经济账 莫忘民生事2014-01-16
- 甘肃平凉调整基础教育布局推行学区制管理模式2014-01-02
- 重返乡村的小规模学校依然面临硬件师资等困难2013-12-14
- 青岛市政府投40亿实施新一轮高中学校布局调整2013-11-13
- 青岛财政投40亿元实施新一轮普通高中布局调整2013-11-11
- 布局调整不当或影响教育均衡效果2013-07-16
- 撤并中小学不能损害基本教育权2013-05-05
- 审计调查发现:搞简单“撤并”苦了众多农村娃201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