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闻播报|基教要闻| 基教视点|政策解读| 基教人物|免费教育| 招生考试|评论分析| 热点专题|特别策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正文

石家庄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情况介绍

www.jyb.cn 2016年03月21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一、2015年工作总结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和做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有关要求,石家庄市教育局积极谋划,以招生政策制定和招生机制完善为抓手,强化制度规范,压缩择校空间,着力破解“择校热”、“学区房”等热点难点问题。

  (一)科学、规范制定招生入学政策

  通过基层调研、座谈研讨、专家指导等方式,多次专题研究义务教育招生改革推进工作,并组织相关人员赴成都、西安等地学习先进经验,科学合理制定我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为确保各项政策符合社情民意,多次组织由社会各界参加的座谈会、听证会,充分体现社会公众对教育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我市虽不属于就近入学压力较大的重点大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但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在招生文件中明确规定,严格落实“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办法,每所公办小学招收的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全部按就近入学方式确定;每所初中招收的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少年,90%以上按就近入学方式确定。从政策方面,最大限度压缩了择校空间。

  (二)探索创新,着力破解招生难题

  一是明确“择校生”升学预期,引导家长自觉放弃择校。自2014年起,我市规定小升初择校生中考时不享受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指标分配到校政策,也不计入该校分配生指标核算基数。同时,我市将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计划的80%都分配到各初中学校。这一做法对于推进升学公平,抑制“择校热”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

  二是规范稳定居住条件,着力抑制“学区房”炒作。为有效应对“学区房”过热现象,我市就适龄学生家庭合法固定住所的认定条件进行了规范。由各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时的家庭住址予以登记,该处住址小学每6年、初中每3年只能安排一个家庭的适龄儿童(少年)按招生片区就近入学。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做法对抑制“学区房”炒作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做好招生片区划定工作,全面推进阳光招生

  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由各区教育局为主城区每一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实现了招生范围的“无缝隙”、“全覆盖”。2015年,首次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布了主城区义务教育“招生地图”,使各学校招生片区一目了然,最大限度做到招生工作的公开透明。

  (四)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为进一步规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推进教育公平,教育、财政、人社、公安、房管、工商等多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市首次单独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定规范性文件。根据文件规定,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符合条件的户籍证明、居住证、住房证明、务工或经商证明等材料后,其随迁子女即可由居住地所在县(市)、区教育局安排入学。其中,非本市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在本市连续居住3年以上且参加社会保险2年以上的,其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一样享有同等公共教育服务。2015年,主城区妥善解决了占新生比例35%,总数2万多人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五)探索实施小升初对口直升改革

  2015年,我市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率先开展小学对口直升初中改革,确保深山区45个乡镇的所有小学毕业生能够全部升入寄宿制的项目初中,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项目学校先行试点,为下一步在城区实施小升初对口直升改革积累了经验。

  二、2016年工作谋划

  (一)继续完善招生政策和招生机制

  细化落实各项政策,进一步控制择校生比例,继续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多渠道公布“招生地图”。出台民办初中招生办法,切实规范民办初中招生行为,维护全市良好招生秩序。

  (二)建立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手段,科学管理招生入学工作,简化招生报名手续,促进招生入学工作规范运行。

  (三)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开通招生便民服务咨询热线,广泛运用传统媒体和微信等新媒体,做好招生政策解读,在招生入学关键环节和关键时间,积极做好正面宣传。

  (四)建立重点热点招生片区预警防范机制

  制订招生入学工作预案,成立应急小组,加强会商协调,快速稳妥处置突发事件。加大对招生过程的动态监督和检查力度,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对于违规招生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五)试点推行“学区管理制”改革

  在主城区,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在同学段组建“紧凑型”学区,积极推进学区内人事、教育教学等统一管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着力缩小区域内校际间差距,从源头控制择校冲动。(石家庄市教育局)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李烨}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北京:深化供给侧改革,巩固就近入学新常态2016-03-21
  • 天津:推进义务教育高品质均衡发展完善免试就近入学制度2016-03-21
  • 上海:让教育公平更加彰显2016-03-21
  • 重庆:在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会上的发言2016-03-21
  • 大连: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2016-03-21
  • 青岛:保障公平入学 实现学有优教2016-03-21
  • 宁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 保障教育公平公正2016-03-21
  • 厦门:坚持均衡发展 落实阳光招生2016-03-21
  • 深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扎实推进阳光招生2016-03-21
  • 太原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情况汇报2016-03-21
  • 让学生在“参政”中“触摸
  • 美育,点滴滋润孩子心田
  • 高中生作文,怎样才能摆脱
  • 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
  • 综合素质评价 谁掌握话语
  • 农村实验教学:灵活取材天
  • “六步”造就诗词小达人
  • 多地中小学迎来开学日
  • 湖北省汉川市:新课堂改革
  • 重庆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有多少?福建省本科毕业生月薪调查出炉了
  • 2018年“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举行
  • 教育部:“十项准则”为新时代教师划定基本底线
  • 习近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共同出席中国援建的布图卡学园启用仪式
  • 宁夏银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高校每年最多救助8000元
  • 内蒙古:明年起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将获年生均120元补助
  • 青岛友好城市教育国际研讨会签署11份合作协议
  • 办幼儿园不是为了发财的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重点中学校长前沿峰会暨人才贯通培养研讨会”举行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招聘雄安校区校长启事

基教视点

更多
  • 浅谈北京市将台路小学“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 “立人字课”:方块字里有乾坤
  • 面对叛逆孩子辱骂请冷静
  •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幼儿为本”
  • 环创“三大坑”:坑钱、坑物、坑人
  • 幼儿评价 一人一方
  • 集团化办学的体制变革
  • 时代变了,管理需要转型
  • 教育治理,重点在“理”
  • 怎样办一所好学校

图说基教

更多
  • 公益导学周末行
  • 1元钱的力量
  • 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技艺
  • 开学第一课
  • 踏春出游赏春光
  • “明厨亮灶”吃饭安心
  • “微小学”开学啦
  • 感受传统文化
  • 妈妈一样的老师
  • 学生返校报到

热点专题

更多
  • 最美教师志愿者征集
  • 当代教师风采征集
  •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 2014年开学季:新学期 新起点 新愿望
  • 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免费教育

更多
  • 江西省赣州开发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读高中
  • 陕西:将从2015年秋季起实施免费高中教育政策
  • 高中免费政策影响南疆孩子:“我想回去上学”
  • 新疆柯坪:高中阶段免费就读吸引学生重回校园
  • 成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有望实行全免费教育
  • 新疆南疆四地州普高全免费 财政补贴已划拨到
  • 石家庄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深山区学生读高中免
  • 河北石家庄:深山区学生可免费全面接受高中教
  • 大连:今秋新学期起孤残学生从上高中全部免费
  • 福建:2.6万名残疾学生享受“三免两补”政策

招生考试

更多
  • 上海市中考成绩公布 平均分比去年高5到10分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严禁普通高中擅自超计划招生
  • 长春推进中考改革:实验题目分值不低于30%
  • 2016年幼升小、小升初各地政策汇总
  • 河南: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 河南郑州:中外合作办学初高中招生计划只减不
  • 青岛高中自主招生权“下放”学校 自测择优录
  • 北京中招:将科目选择权交给学生
  • 北京招考改革新方案解读:供给侧给学生更多选
  • 北京中考首次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