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闻播报|基教要闻| 基教视点|政策解读| 基教人物|免费教育| 招生考试|评论分析| 热点专题|特别策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正文

重庆江津区:农村教师从“招不进”到“留得住”

www.jyb.cn 2016年05月0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从“招不进”到“留得住”

——重庆江津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突围记

  重庆江津区蔡家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刘光玉最近发现,辖区内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教师申请调走了,这有些不同寻常!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曾是刘光玉最为纠结的事情之一。一直十分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他,沉思之后告诉记者:“这应该是江津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开始发酵了。” 

  筑巢引凤:建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 

  2012年江津区两会期间,政协委员蒋敏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农村教师在住宿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提议用3年时间建设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这成为当年的“一号重点提案”。区委书记亲自督办,区政府安排资金1.5亿元立即实施建设,到2015年底,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江津区教师周转宿舍的户型设计以40平方米的两间配套为主、35平方米的单间配套为辅,2400套宿舍能够容纳4000多人,超过全区教师人数的40%。 

  江津区教委主任朱文良说:“教师周转宿舍实现了距离主城区超过30分钟车程的农村学校全覆盖,不仅全部免收租金,而且优先保障新教师和交流轮岗教师入住。” 

  “设计太人性化了。”记者在现场看到,三四十平方米的宿舍配套了厨房、卫生间、生活阳台、电热水器和必要的家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柏林小学校长夏治彬由衷地为周转宿舍点赞。 

  “教师周转宿舍让我们招聘新老师有了底气!”白沙镇鹅公小学校长王兴涛说。学校由于偏远和教师住房难,往年招的一些新教师聘用协议都不签就走了。30套教师周转宿舍建成后,学校近3年招的6名新教师都留了下来。 

  落地生根:新招教师全安排到中心校 

  朱文良告诉记者,近些年,江津区新招的教师70%以上是外地人,而且70%以上是女生,“让她们独自一人到最陌生、最艰苦、最孤独的地方去工作和生活,你想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就是部分学校招不进又留不住老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进行改革。”朱文良说。 

  于是,从2015年起,江津区农村小学的新教师全部以中心校名义招聘,并且全部安排到中心校工作。“这项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以前有相当多新老师到村校一看就走人了,但2015年辖区内招聘的8名新老师没有一个人放弃。”刘光玉欣喜地说。 

  那么,谁去村校呢?区教委同步制定了教师交流轮岗新机制,由中心校教师轮流去村校任教,改变村校由少数教师长期坚守的局面。 

  白沙镇双槐树小学率先实行了“村校走教制”。到银河村校走教的潘黎黎老师很有感触,她说:“在村校,我收获到了最初的单纯和感动,重新找回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这是一种洗涤,是我宝贵的财富。” 

  特殊待遇:用足用够政策留住农村教师

  绩效工资、农村校教师津贴、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年度绩效考核奖,这一系列政策体现了江津区对农村教师的特殊待遇。 

  “我们没有什么绝招,只是率先执行,用足用够政策,财政资金保障到位不留任何缺口。”江津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刘光玉很乐意将农村教师的“特殊待遇”拿出来晒一晒:乡镇工作补贴每月300元,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每月200元至500元,农村学校教师津贴每月90元至180元,按不同条件可重复享受多项,最多的每月补助高达980元。“真金白银,让农村老师产生实实在在的优越感。” 

  “我和几位老乡都是外地来的,在农村学校工作,这里待遇好、有宿舍,我们都不想走了。”从外地来海军希望小学任教的冉鹏说,“我工作5年,妻子工作3年,现在我俩的年收入加起来有近14万元,我们在江津主城买了房买了车,感觉当老师日子还是很滋润的。” 

  “接下来,我区将着力提升师资入口端的总体质量、扭转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趋势。”朱文良信心十足地说,“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特约通讯员 张杰 本报记者 胡航宇) 

  《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4日第3版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刘继源}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莫让“进城热”伤了农村教师的心2017-01-16
  • 河南:严禁农村教师“有编不补”2016-12-14
  • 湖南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调查2016-09-06
  • 浙江义乌对进城农村教师实行摘牌制避免萝卜选聘2016-08-12
  • 河北涞水:“补、流、训”机制巧解农村师资之困2016-05-07
  • 口号式关爱可以休矣!2016-04-14
  • 调查者说:密织农村教师系统关护网2016-04-14
  • 生存现状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身心健康有隐忧2016-04-14
  • 安徽合肥高新区:教育民生不断向农村教师倾斜2016-04-05
  • 小心“刚性”管理伤了农村教师的心2016-03-31
  • 让学生在“参政”中“触摸
  • 美育,点滴滋润孩子心田
  • 高中生作文,怎样才能摆脱
  • 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
  • 综合素质评价 谁掌握话语
  • 农村实验教学:灵活取材天
  • “六步”造就诗词小达人
  • 多地中小学迎来开学日
  • 湖北省汉川市:新课堂改革
  • 重庆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有多少?福建省本科毕业生月薪调查出炉了
  • 2018年“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举行
  • 教育部:“十项准则”为新时代教师划定基本底线
  • 习近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共同出席中国援建的布图卡学园启用仪式
  • 宁夏银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高校每年最多救助8000元
  • 内蒙古:明年起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将获年生均120元补助
  • 青岛友好城市教育国际研讨会签署11份合作协议
  • 办幼儿园不是为了发财的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重点中学校长前沿峰会暨人才贯通培养研讨会”举行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招聘雄安校区校长启事

基教视点

更多
  • 浅谈北京市将台路小学“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 “立人字课”:方块字里有乾坤
  • 面对叛逆孩子辱骂请冷静
  •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幼儿为本”
  • 环创“三大坑”:坑钱、坑物、坑人
  • 幼儿评价 一人一方
  • 集团化办学的体制变革
  • 时代变了,管理需要转型
  • 教育治理,重点在“理”
  • 怎样办一所好学校

图说基教

更多
  • 公益导学周末行
  • 1元钱的力量
  • 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技艺
  • 开学第一课
  • 踏春出游赏春光
  • “明厨亮灶”吃饭安心
  • “微小学”开学啦
  • 感受传统文化
  • 妈妈一样的老师
  • 学生返校报到

热点专题

更多
  • 最美教师志愿者征集
  • 当代教师风采征集
  •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 2014年开学季:新学期 新起点 新愿望
  • 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免费教育

更多
  • 江西省赣州开发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读高中
  • 陕西:将从2015年秋季起实施免费高中教育政策
  • 高中免费政策影响南疆孩子:“我想回去上学”
  • 新疆柯坪:高中阶段免费就读吸引学生重回校园
  • 成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有望实行全免费教育
  • 新疆南疆四地州普高全免费 财政补贴已划拨到
  • 石家庄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深山区学生读高中免
  • 河北石家庄:深山区学生可免费全面接受高中教
  • 大连:今秋新学期起孤残学生从上高中全部免费
  • 福建:2.6万名残疾学生享受“三免两补”政策

招生考试

更多
  • 上海市中考成绩公布 平均分比去年高5到10分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严禁普通高中擅自超计划招生
  • 长春推进中考改革:实验题目分值不低于30%
  • 2016年幼升小、小升初各地政策汇总
  • 河南: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 河南郑州:中外合作办学初高中招生计划只减不
  • 青岛高中自主招生权“下放”学校 自测择优录
  • 北京中招:将科目选择权交给学生
  • 北京招考改革新方案解读:供给侧给学生更多选
  • 北京中考首次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