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书快递热点书事读书酷评书摘一叶选摘连载读书生活教师书房校长书斋成长书屋人文书架阅读指导名家与书读书酷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 > 成长书屋>>正文

“李毓佩数学童话总动员”:童话让孩子爱上数学

www.jyb.cn 2014年02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李毓佩数学童话总动员”第二辑(共10册) 李毓佩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李毓佩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童话大师”,早在1979年就出版了第一部数学科普作品《奇妙的曲线》,35年来,他出版各类数学科普图书120余部,约1000万字。近日,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李毓佩数学童话总动员’新书发布会暨李毓佩教授科普创作35周年庆典”在京举行。 

  谈到写作的目的,李毓佩坦言,是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因为中国的数学教材太刻板,除了定义就是做题,孩子们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是理所当然的,这不能赖孩子。我不能改变教育的问题,但是我有能力写点东西让孩子感到数学挺好玩的。 

  “2009年有一个对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在21个国家里排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非常可怕的数字。培养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的小学课本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中国家长也有误区,认为数学好就是算得好、算得快,这完全是对数学的一种歪曲。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思想没掌握,你会算多少都白搭。” 

  有人说:“你是一个大学的数学教授,不研究数学,弄点小孩子玩意儿干什么?”李教授坦言,思维方法应该从小学培养,虽然告诉孩子的不是很精确的东西,但是他会有印象,这对他来讲非常重要。“我觉得小学数学教育要提高,关键在老师,如果小学老师讲的课不精彩,孩子对数学也谈不上有兴趣,恐惧之心也没法解决。孩子们看教材应该跟看小说似的,觉得好玩。可现在的教材上来就是定义,然后就得死记硬背,接着考试,考不好回家就挨打,这个事太不讲理了。所以我提出科普化,数学启蒙应该从讲故事开始。” 

  当问到他为什么会坚持这么多年给孩子写书时,他说因为喜欢,“我从小就很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武侠小说,所以写作对我来说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好玩。另外也是社会有需求,很多人给我写信都说希望李毓佩长命百岁,因为大家还希望看到我写的新书。还有一个孩子说希望快点长大,将来给李毓佩老师当研究生。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我的作品,我很欣慰。” 

  在庆典会上,四代读者代表纷纷讲述了李毓佩数学童话和自己的故事。《我们爱科学》杂志原主编余俊雄称李教授的作品是老顽童的新童话,这个“新”体现在李教授在童话故事这个题材里开掘出了数学童话这一天地,并用数学本身作为童话中的人物(比如有理数大战无理数),而且是完全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数学童话。而“李毓佩数学童话总动员”中解密卡的新颖设计也让书籍变得可玩可看,让小读者在看书的同时还可以动手动脑,在游戏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代读者代表是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校长李玲,她深情讲述了李毓佩数学童话在她求学、教学和数学教育理想上的引领作用:正是这些数学童话坚定了她选择“数学好玩”这样一个教育理想,并取得了现在的成绩。她认为,李毓佩数学童话在数学学科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座桥把更多的孩子,尤其是数学思维不是特别好的孩子顺利引领到数学王国,让数学学科恢复了它本身的魅力。 

  北京市中关村二小的刘晓丹老师是第三代读者代表,她还带来了班上的两个孩子,也就是李毓佩数学童话的第四代读者代表。刘老师说,李教授作品的意义就在于他知道数学在孩子的眼中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建构一个孩子特别喜爱的数学童话王国,在这个王国里面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据了解,李毓佩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全版权经营的作家,虽已76岁高龄,但仍以旺盛的创作力又推出了“李毓佩数学童话总动员”(包括五大系列20册),其中“爱数王子与鬼算国王”系列已出版《数学小子杜鲁克》和《爱数王国大战鬼算王国》两册。(上官林白) 

  《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16日第4版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刘继源}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合作推进年会在京举行01-12
  • 奥利维耶·塔莱克:成人不需要对绘本作过度解读11-18
  • 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观察与研究图书出版10-24
  • 《成仿吾全集》明年将出版10-19
  • 中篇系列童话丛书“怪怪国”出版10-17
  • 《百家评说红楼梦》系列专辑问世08-02
  • 王自磐:只有珍惜,才会拥有美好的一切08-01
  • 王自磐:南极,我来了!07-29
  • 拉斯曼地度元旦——《情系东南极》书摘07-27
  • 谋定而动:写在《情系东南极》出版之际07-27
  • 阅读课,简单谓之美
  • 走进冷冰川的黑白世界
  • 中少阳光绘本馆LOGO有奖征
  • 电影与小说相爱还是相杀
  • 有温度的大师课堂
  • 两位特级教师的2016书单
  • 老子:教育有道
  • 奥利维耶·塔莱克:成人不
  • 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
  • 相聚在彩色的教室里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儿童立场观照下的母语课程和母语课堂
  • 徐冬梅:儿童立场观照下的母语课程和母语课堂
  • 我们必须有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
  • 《中国创新学派——3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发布
  • 王彪:热爱与挑战打造强者之路
  • 培养两国友谊的薪火传人
  • 北京市中小学塑胶操场建设将复工 严格执行“新国标”
  • 全球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公布 13所中国高校跻身榜单150强
  • 山东现代酒店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
  • 陕西省拨付2.14亿元保障中小学生温暖过冬

热点专题

  •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办好公平优质教

  • 2017全国两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热点书事

更多
  •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宣传推广座谈会在京召开
  •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扫描
  • 百余位学者28年磨一剑编3000万字《十三经辞典》
  • 近百家大陆出版社将参展2017台北书展
  • 作家李春利:亲子共成长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
  • 传统出版牵手新兴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 第四届“阅读改变中国”年度评选正式启动
  • 《孔子是个好老师》:让孔子“复活”的书
  • 莫言长篇小说系列最新版出版
  • 《校园趣味足球》丛书正式出版

视觉阅读

更多
  • 汉语之美:50个极富韵味的古语词汇
  • 寻找维尼
  • 大卫,不可以
  • 蓝精灵玩出专注力
  • 手电筒看见了什么
  • 萨默品德养成图画书
  • 我变成了一棵圣诞树
  • 一部爱的无声电影
  • 充满哲思的图画书
  • 松鼠先生和月亮

教师书房

更多
  • 善问者如攻坚木
  • 教师更需要高情商
  • 与一本书的真诚对话
  • 一次教育的环球旅行
  • 通向春天的读书课:我和经典夜读小组的故事
  • 学以致用的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
  • 学以致用的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
  • 教师读书的“忙”与“闲”
  • 老师 假期不妨读读这些书
  • 做教师专业阅读的领跑者

校长书斋

更多
  • 《中国教育寻变》:追寻教育变革的时代印记
  • 《朱永新教育之旅》:布满荆棘的冒险之旅
  • 《教育的细节》:教育无小事 细节见本心
  •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走向美好未来的明灯
  • 《抗日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小书”说“大事”
  • 《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
  •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一位大学校长的壮丽人生
  • 《异化的复归》:以文化治理修复大学教育生态
  • 《大学开放天地新》: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
  • 《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为中国大学“立心”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