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书快递热点书事读书酷评书摘一叶选摘连载读书生活教师书房校长书斋成长书屋人文书架阅读指导名家与书读书酷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 > 读书酷评>>正文

读厉以宁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www.jyb.cn 2014年01月08日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道路:双重转型之路——读厉以宁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厉以宁教授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对发展经济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全新的理论说明。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之时,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此即发展经济学。当时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以及怎样解决资本、技术的短缺,怎样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才能效用最大,重点针对的是一些已经摆脱或即将摆脱殖民地和附属国地位的亚洲、非洲国家如何走上工业化道路的问题。然而,这些国家并没有经历计划经济体制,这就使得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很难解释和解决中国的转型和发展问题。

  据此,厉以宁教授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道路就是双重转型之路。他说,这里所讲的双重转型之路即“发展转型,是发展经济学一直探讨和关注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体制转型,并不是发展经济学所讲的如何摆脱传统体制(前资本主义制度),从传统经济体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问题,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问题。”这是发展经济学没有专门研究的问题。

  厉以宁教授认为,在双重转型中重点是体制转型。他指出:“在中国的双重转型中,如果不是以体制转型为主,发展转型就难以真正实现。”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控制是政治和经济合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强大的行政力量,重叠而低效的行政机构,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以及既得利益等。这就决定了中国改革的难度,决定了改革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必须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全力推动。

  厉以宁教授认为双重转型的起点或着力点是产权改革。在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没有经历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关键是要实现发展转型,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可能并不缺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或者说塑造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可能要容易些。然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一开始并不存在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因此必须通过产权改革来形成。为此,该书一开始就集中探讨了产权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等。鉴于改革的系统性,该书还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金融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等问题,可以使我们对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厉以宁教授在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使他在研究现实问题时能够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长期以来,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调查研究,从而对现实问题有非常准确的把握。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了解二者相得益彰,使得本书成为一本脚踏在祖国大地、朴实而具有深刻思想性的理论研究卓越之作。(李义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周玲玲}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引导学生读书,该讲究些啥05-11
  • 巧用“三余”好读书04-24
  • 以读书“索道于世”02-27
  • 于字里行间看见远方02-13
  • 书债02-10
  • 至味难言味自言02-10
  • 清华教授直播读书01-24
  • 那年的书事01-13
  • 瑞士飘起中国书香01-12
  • 哪里是什么命好,分明是苦尽甘来01-03
  • 阅读课,简单谓之美
  • 走进冷冰川的黑白世界
  • 中少阳光绘本馆LOGO有奖征
  • 电影与小说相爱还是相杀
  • 有温度的大师课堂
  • 两位特级教师的2016书单
  • 老子:教育有道
  • 奥利维耶·塔莱克:成人不
  • 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
  • 相聚在彩色的教室里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儿童立场观照下的母语课程和母语课堂
  • 徐冬梅:儿童立场观照下的母语课程和母语课堂
  • 我们必须有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
  • 《中国创新学派——3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发布
  • 王彪:热爱与挑战打造强者之路
  • 培养两国友谊的薪火传人
  • 北京市中小学塑胶操场建设将复工 严格执行“新国标”
  • 全球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公布 13所中国高校跻身榜单150强
  • 山东现代酒店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
  • 陕西省拨付2.14亿元保障中小学生温暖过冬

热点专题

  •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办好公平优质教

  • 2017全国两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热点书事

更多
  •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宣传推广座谈会在京召开
  •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扫描
  • 百余位学者28年磨一剑编3000万字《十三经辞典》
  • 近百家大陆出版社将参展2017台北书展
  • 作家李春利:亲子共成长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
  • 传统出版牵手新兴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 第四届“阅读改变中国”年度评选正式启动
  • 《孔子是个好老师》:让孔子“复活”的书
  • 莫言长篇小说系列最新版出版
  • 《校园趣味足球》丛书正式出版

视觉阅读

更多
  • 汉语之美:50个极富韵味的古语词汇
  • 寻找维尼
  • 大卫,不可以
  • 蓝精灵玩出专注力
  • 手电筒看见了什么
  • 萨默品德养成图画书
  • 我变成了一棵圣诞树
  • 一部爱的无声电影
  • 充满哲思的图画书
  • 松鼠先生和月亮

教师书房

更多
  • 善问者如攻坚木
  • 教师更需要高情商
  • 与一本书的真诚对话
  • 一次教育的环球旅行
  • 通向春天的读书课:我和经典夜读小组的故事
  • 学以致用的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
  • 学以致用的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
  • 教师读书的“忙”与“闲”
  • 老师 假期不妨读读这些书
  • 做教师专业阅读的领跑者

校长书斋

更多
  • 《中国教育寻变》:追寻教育变革的时代印记
  • 《朱永新教育之旅》:布满荆棘的冒险之旅
  • 《教育的细节》:教育无小事 细节见本心
  •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走向美好未来的明灯
  • 《抗日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小书”说“大事”
  • 《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
  •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一位大学校长的壮丽人生
  • 《异化的复归》:以文化治理修复大学教育生态
  • 《大学开放天地新》: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
  • 《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为中国大学“立心”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