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书快递热点书事读书酷评书摘一叶选摘连载读书生活教师书房校长书斋成长书屋人文书架阅读指导名家与书读书酷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 > 校长书斋>>正文

《异化的复归》:以文化治理修复大学教育生态

www.jyb.cn 2015年01月19日   来源:北京日报

中国大学教育生态的退化,是大学教育文化变异的结果——

以文化治理修复大学教育生态

《异化的复归:中国大学教育生态体察》,文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化,是大学教育生态的灵魂,也是修复教育生态之根本。但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和把握却不够自觉。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与教育有没有关系?教育在文化中有什么样的地位?文化在教育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看来都还没有真正破题。

  对文化内涵的认真思考,始于我任校长后参加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的一次校园文化研讨会,我清晰地记得自己经过认真思考,首次用两个字概括了文化的基本内涵:认同。形成文化的认同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群体认同,横向可传播;二是代际认同,纵向可传承。这个认识,影响着我的整个任职生涯。

  我以为,大学文化的基本功能,从群体认同来说,就是形成学校师生对真理、对科学、对知识的认同;对人类、对自然、对生态的认同;对做人、对做事、对治学的认同;对公平正义、对公序良俗、对是非标准的认同。有了这些认同,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学风。随着一届又一届学子走出校园,把这些认同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加以扩散,取得更大范围的认同,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同时,文化也会影响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丰厚的教育文化,那些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刻苦读书,而如今这些文化已经开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市井文化。而商业社会的实利哲学一旦渗透进校园,就会取代对真理的追求与认同,大学非但不能引领社会进步,反而会失落大学文化的魂魄,断送大学之前程。中国大学教育生态的退化,是大学教育文化变异的结果。

  我们深深怀念曾经的“比学赶帮超”文化,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超越,尽展人生精彩,现如今我们却身陷“羡慕嫉妒恨”的文化,品尝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苦涩。会做事不如会闹事,善谋事不如善来事,能成事不如能说事,这样的社会生态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必须要治理。

  大学文化,不同于人们现在对校园文化表象的理解和使用,是主导师生行为内在灵魂的认同。所谓文化治理,就是针对大学办学中,教师、学生和干部被异化了的价值取向、扭曲了的行为认同和各种背离大学精神的潜规则,使其复归大学本来的生态环境。

  治校文化和治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生存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大学文化治理的重点。政府和校方如何治校,教师和学生如何治学,是以文化治理牵引生态修复必须回答的问题。文化的巨大能量,在于把人们的认同转化为共鸣。现在的大学管理,一般都还没有离开外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忽视了内在的文化力,因此很难产生共鸣。

  治学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营养、扬弃旧成分,同时也必须传承其最为珍贵的治学文脉。我以为,没有传承的创新,只能是昙花一现。读经典、做卡片,是老一代社会科学学者的治学之道,对我们这一代学者的治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在不用积累卡片就可以快速检索到所需要的任何资料,学习研究条件进步之快前所未有,做卡片的方式也随之消失。卡片的消失有其必然性,但人的学习要有个过程则永远不能消失。令人忧心的是,现在不但学生对读经典不感兴趣,教学计划中也不见了经典的导读。做卡片的方式可以消失,但做卡片所体现的治学文化必须传承,对读经典的认同必须传承。我常常在反问自己,不读经典的大学还是大学吗?有互联网可以检索到任何需要的东西,大学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何在?大学存在的必要性何在?不读经典,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培养的学生会发现、认识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吗?这些现实问题同时也在拷问每一个和大学有联系的人。

  我对大学教育生态的体察、探索与思考,是分散的、局部的,其粗浅、片面、错误和矛盾在所难免。一些问题虽有所体悟,但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我对教育学和生态学都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是想通过自己在一所大学里的亲历,引起人们对中国大学教育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文魁 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原校长)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周玲玲}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合作推进年会在京举行01-12
  • 奥利维耶·塔莱克:成人不需要对绘本作过度解读11-18
  • 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观察与研究图书出版10-24
  • 《成仿吾全集》明年将出版10-19
  • 中篇系列童话丛书“怪怪国”出版10-17
  • 《百家评说红楼梦》系列专辑问世08-02
  • 王自磐:只有珍惜,才会拥有美好的一切08-01
  • 王自磐:南极,我来了!07-29
  • 拉斯曼地度元旦——《情系东南极》书摘07-27
  • 谋定而动:写在《情系东南极》出版之际07-27
  • 阅读课,简单谓之美
  • 走进冷冰川的黑白世界
  • 中少阳光绘本馆LOGO有奖征
  • 电影与小说相爱还是相杀
  • 有温度的大师课堂
  • 两位特级教师的2016书单
  • 老子:教育有道
  • 奥利维耶·塔莱克:成人不
  • 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
  • 相聚在彩色的教室里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儿童立场观照下的母语课程和母语课堂
  • 徐冬梅:儿童立场观照下的母语课程和母语课堂
  • 我们必须有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
  • 《中国创新学派——3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发布
  • 王彪:热爱与挑战打造强者之路
  • 培养两国友谊的薪火传人
  • 北京市中小学塑胶操场建设将复工 严格执行“新国标”
  • 全球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公布 13所中国高校跻身榜单150强
  • 山东现代酒店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
  • 陕西省拨付2.14亿元保障中小学生温暖过冬

热点专题

  •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办好公平优质教

  • 2017全国两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热点书事

更多
  •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宣传推广座谈会在京召开
  •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扫描
  • 百余位学者28年磨一剑编3000万字《十三经辞典》
  • 近百家大陆出版社将参展2017台北书展
  • 作家李春利:亲子共成长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
  • 传统出版牵手新兴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 第四届“阅读改变中国”年度评选正式启动
  • 《孔子是个好老师》:让孔子“复活”的书
  • 莫言长篇小说系列最新版出版
  • 《校园趣味足球》丛书正式出版

视觉阅读

更多
  • 汉语之美:50个极富韵味的古语词汇
  • 寻找维尼
  • 大卫,不可以
  • 蓝精灵玩出专注力
  • 手电筒看见了什么
  • 萨默品德养成图画书
  • 我变成了一棵圣诞树
  • 一部爱的无声电影
  • 充满哲思的图画书
  • 松鼠先生和月亮

教师书房

更多
  • 善问者如攻坚木
  • 教师更需要高情商
  • 与一本书的真诚对话
  • 一次教育的环球旅行
  • 通向春天的读书课:我和经典夜读小组的故事
  • 学以致用的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
  • 学以致用的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
  • 教师读书的“忙”与“闲”
  • 老师 假期不妨读读这些书
  • 做教师专业阅读的领跑者

校长书斋

更多
  • 《中国教育寻变》:追寻教育变革的时代印记
  • 《朱永新教育之旅》:布满荆棘的冒险之旅
  • 《教育的细节》:教育无小事 细节见本心
  •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走向美好未来的明灯
  • 《抗日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小书”说“大事”
  • 《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
  •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一位大学校长的壮丽人生
  • 《异化的复归》:以文化治理修复大学教育生态
  • 《大学开放天地新》: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
  • 《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为中国大学“立心”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