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书快递热点书事读书酷评书摘一叶选摘连载读书生活教师书房校长书斋成长书屋人文书架阅读指导名家与书读书酷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 > 校长书斋>>正文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一位大学校长的壮丽人生

www.jyb.cn 2015年07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江隆基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他早年就读北京大学,后留日、留德,回国后致力于革命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先后在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延安大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北京大学,后到兰州大学,都是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传统文化的哺育,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革命战争年代的锻炼,铸就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他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实践,也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思想,《试论高等学校工作的经验》一文可以看作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真正价值。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懂得高等教育的规律。北大7年,他尊重马寅初、周培源、汤用彤、侯仁之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办出了北大“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兰大7年,他排除各种干扰,不顾“左”的压力,为林迪生、左宗杞、郑国锠、朱子清、赵俪生等著名教授落实政策,办出了该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江隆基不仅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还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他的道德、人品为两校师生称赞。他是努力实现知与行相统一的人,无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无论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交接进退时,还是在“文革”初期雨骤风狂的非常时刻,尽管非常之难,他始终都是一个闪耀着道德光彩的人。

  传记文学《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首先写活了江隆基的一生,用丰富真实的历史资料、生动鲜活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呈现出这位杰出教育家的真实形象,容量很大。在某种意义上他是特立独行的,尤其在极“左”思潮肆虐的年代,更显现了难能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部作品又是一本想找都很难找到的活生生的关于校园生活的历史实录。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大教育家,是大学校园生活,这被认为是难写、难出彩的题材,竟被作者写得有声有色。作者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初期17年间大学校园里的风雨纵横,鲜活而具体,没有常见的抽象化、罗列化的毛病。书中有大量感人的细节。一幕幕激烈的历史场景,一段段思想交锋的历程,一件件沁人肺腑的温暖记忆,透过作者生动的文笔展现开来,使之承载起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哲理思考。

  在江隆基身上,集中了许多似乎矛盾又难以两全的因素。他有很强的自尊自爱,绝不搞特殊化;在权利与义务、接受组织照顾与承担责任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熟悉必要的进退周旋,却十分厌恶官场习气和吹拍拉扯之风;他地位很高,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他知道利害,却不肯牺牲原则以趋利避害;他不讲私交,不搞小圈子,但对人并不冷漠,能以德爱人,真诚地关心他人;他是党的老干部,又是知识分子、教育家,但他绝不以专家自居自傲,不以老干部身份去压制别人,恰恰相反,在党内他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平等对待他人,在党外他与知识分子情感相通,是他们真诚的良师益友。他着力培养、放手使用青年干部如胡启立、王学珍、崔乃夫、聂大江等;他唯才是举,破格提拔青年教师,如当年的季羡林、王瑶以及段一士、吴小美等。

  传记围绕江隆基的最后14年——北大7年,兰大7年,记述了重要的时期里中国大学校园的风云变幻。书中不可避免地写了批“人口论”“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勾勒出了一大批各类学科形形色色的、可亲可敬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和反思了中国教育“左”的创伤,思索了知识分子问题。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是一本文学色彩浓厚的传记,在大量调查、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注重场景的形象性、逼真性,人物神态如画。当今的作家很多,但很少有专业作家问及高校生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熟悉高楼深院里的教学活动。两位作者都在大学教师的岗位上工作到退休,熟悉高校生活,一字一句从容写来,真实透亮。此外,本书材料收集的难度和访谈的深度、广度,也见出作者的素养。

  此外,作者架构这一题材的能力也值得称道,所写人物和事件经过精心选择,借用“蒙太奇”手法,递次展开,又巧妙地将江隆基的革命生涯穿插其间,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了这位教育家、革命家的人生轨迹。作者笔触冷静沉着,不隐恶,不溢美,质朴生动,行云流水般顺畅,许多细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实属传记文学的上乘之作。(雷达)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王戈、王作人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周玲玲}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合作推进年会在京举行01-12
  • 奥利维耶·塔莱克:成人不需要对绘本作过度解读11-18
  • 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观察与研究图书出版10-24
  • 《成仿吾全集》明年将出版10-19
  • 中篇系列童话丛书“怪怪国”出版10-17
  • 《百家评说红楼梦》系列专辑问世08-02
  • 王自磐:只有珍惜,才会拥有美好的一切08-01
  • 王自磐:南极,我来了!07-29
  • 拉斯曼地度元旦——《情系东南极》书摘07-27
  • 谋定而动:写在《情系东南极》出版之际07-27
  • 阅读课,简单谓之美
  • 走进冷冰川的黑白世界
  • 中少阳光绘本馆LOGO有奖征
  • 电影与小说相爱还是相杀
  • 有温度的大师课堂
  • 两位特级教师的2016书单
  • 老子:教育有道
  • 奥利维耶·塔莱克:成人不
  • 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
  • 相聚在彩色的教室里
最新新闻
  • 郭宏成:带领师生走向诗和远方
  • 杜文斌:九年,只为阅读而痴迷
  • 曹勇军:经典夜读 光照前路
  • 曹鸿飞:缔造阅读的“温州模式”
  • 毕英春:课内海量阅读的行动者
  • 好未来国际战略推动教育创新
  • 学科组文化建设研讨会暨2018中国教育明德论坛召开
  • 首届智能教育行业大会在京召开
  • 丰台科技园教育集群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 海洋主题科普教育“中科小海军研学”启航仪式举行
  • 北京高校教授为学生解读“中美贸易问题”
  • 你永远是我的学生
  • 徐冬梅:如何以更广阔的阅读,帮孩子实现生命的成长?
  • 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评选获奖名单揭晓
  • 资深高考专家:最后两个月语文应该这样备考!
  • 资深高考阅卷人送你6个提分方法!
  • 河海大学举办教学管理百家谈活动
  • 青岛电子学校以国际标准和世界眼光推进中职国际化
  • 全国“语文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的推进与发展研究”论坛举行
  •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4位教师获国际教学资格认证

热点专题

  •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办好公平优质教

  • 2017全国两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热点书事

更多
  •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宣传推广座谈会在京召开
  •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扫描
  • 百余位学者28年磨一剑编3000万字《十三经辞典》
  • 近百家大陆出版社将参展2017台北书展
  • 作家李春利:亲子共成长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
  • 传统出版牵手新兴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 第四届“阅读改变中国”年度评选正式启动
  • 《孔子是个好老师》:让孔子“复活”的书
  • 莫言长篇小说系列最新版出版
  • 《校园趣味足球》丛书正式出版

视觉阅读

更多
  • 汉语之美:50个极富韵味的古语词汇
  • 寻找维尼
  • 大卫,不可以
  • 蓝精灵玩出专注力
  • 手电筒看见了什么
  • 萨默品德养成图画书
  • 我变成了一棵圣诞树
  • 一部爱的无声电影
  • 充满哲思的图画书
  • 松鼠先生和月亮

教师书房

更多
  • 善问者如攻坚木
  • 教师更需要高情商
  • 与一本书的真诚对话
  • 一次教育的环球旅行
  • 通向春天的读书课:我和经典夜读小组的故事
  • 学以致用的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
  • 学以致用的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
  • 教师读书的“忙”与“闲”
  • 老师 假期不妨读读这些书
  • 做教师专业阅读的领跑者

校长书斋

更多
  • 《中国教育寻变》:追寻教育变革的时代印记
  • 《朱永新教育之旅》:布满荆棘的冒险之旅
  • 《教育的细节》:教育无小事 细节见本心
  •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走向美好未来的明灯
  • 《抗日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小书”说“大事”
  • 《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
  •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一位大学校长的壮丽人生
  • 《异化的复归》:以文化治理修复大学教育生态
  • 《大学开放天地新》: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
  • 《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为中国大学“立心”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