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杨小玲:在无声世界里曼妙起舞
www.jyb.cn 2013年09月12日 来源:光明日报
在无声世界里曼妙起舞 ——记武汉市第一聋校教师杨小玲 “咚,咚,咚,咚,咚咚,咚……”在武汉市第一聋校的舞蹈室里,一群聋哑孩子们感受着从地板传来的鼓声震动,随着节拍翩翩起舞。大鼓前,一位老师挥动着双臂用力地敲鼓,眼睛则紧紧地盯着每一个学生的动作,头跟着一下一下地点。 这位老师就是武汉第一聋校艺术教育教师杨小玲。23年来,她用肢体与学生对话,用心灵和学生交流,在无声世界中舞出一曲爱之歌。 “聋校的孩子们更需要我” 1990年,18岁的杨小玲从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只填了一个志愿——武汉市第一聋校。“为什么?”很多人都问过杨小玲,她只是浅浅一笑:“因为聋校的孩子们更需要我。” 初到聋校,不懂手语的杨小玲,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学生交流。给学生排练舞蹈,她不知道怎么去讲解节奏、动作要领,更不用说怎样表达音乐的内涵,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给学生示范。一节课下来,自己弄得汗流浃背,学生却没能掌握好动作。 为了尽快学会与孩子们交流,杨小玲除了背“手语书”,还以学生为师。操场上、教室里、食堂里,孩子们私下“聊天”,杨小玲看不懂,就主动向他们请教,孩子们都很喜欢教杨小玲这个勤奋的“学生”。几个月下来,杨小玲手语水平进步非常快,甚至成了“手语活字典”。 交流障碍解决了,舞蹈教学又遇到了问题。因为是聋哑人,所有的舞蹈术语,杨小玲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一曲简单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她本以为只需要一节课就能教完,却用了整整5节课。舞是跳下来了,可动作根本不能细看,一个踢腿就高的高、低的低。 学生们没有放弃。他们在课后拼命练习,就怕做得不好。孩子们的认真感动了杨小玲,她苦苦地思索着特教舞蹈的教学方法。舞蹈室的大鼓给了她灵感。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第一次“听见”节奏的聋哑孩子们,眼里放出惊喜的光。此后,杨小玲又不断创新。为帮助学生理解,她把音乐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为实现动作整齐,她自创“呼吸传递法”;为尊重残疾学生个性差异,她探索出“无限沟通法”…… “学生的梦想就是我的心愿” 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杨小玲的学生朱诗蒙参与了舞蹈《星星你好》的表演。当镜头晃过朱诗蒙时,她母亲罗爱珍激动地哭出声来。“20年了,我怎么也没想到,我的聋哑孩子能变得这么自信、阳光。是杨老师让女儿成为了我的骄傲,我们全家的日子更有盼头了!”对杨小玲,罗爱珍满是感激。 “学生的梦想就是我的心愿。在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用舞蹈展现自己的魅力,提升自信。”杨小玲说,这样的鼓励,对大多数心存自卑感的聋哑孩子来说,是信心,是勇气。 “女儿常常‘嫉妒’她的学生。”杨小玲的丈夫陈双鸿说,女儿12岁了,却没有跟妈妈一起过一次生日,但舞蹈队每个学生的生日,杨小玲都记得,而且一定要跟他们一起庆祝。对于妻子,陈双鸿也有一些“抱怨”,或者说是心疼,“她总是不注意自己的身体,经常为了排练而忘记了吃饭。” 作为妻子、母亲,杨小玲有太多的内疚;作为教师,她却给了这些远离父母的残疾孩子难得的母爱。 “我的生活,原本一潭死水,因有了光芒而活跃。我的生命,原本平淡无奇,因有了理想而精彩。追逐光芒,完成理想,是我刻在心里的信条。舞动着人生,奇迹总会出现。”这是学生彭霖倩写的诗。 像彭霖倩一样,舞蹈队里许多孩子,都有过从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杨小玲不仅教残疾孩子舞蹈,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本报记者 夏静 光明网记者 张晶) ![]() |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徐华: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太阳11-12
- 楷模汪秀丽:做“大写”的职教人09-13
- 楷模丑武江:职教创新先锋09-12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代建荣07-18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黄希庭03-07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小鹰03-07
- 莫振高:瑶山娃的“校长爸爸”08-29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莫振高:让石头缝里长出大学09-20
- 教书育人楷模李吉林:在儿童心田书写明天的诗句09-20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莫振高:为贫困学子点一盏灯09-19
国内视点
更多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