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发展目标中的主要量化指标。 根据上述教育发展目标,可以确定相应的具体教育指标,对于若干容易量化的指标,较容易获得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也可以进行国际比较,但指标的具体水平,需要进行科学预测和认真研究论证。这里按照教育的层次等选择一些常用的可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 ——学前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许多地区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阶段,往往对于儿童的情感和智力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指导率、4~6岁儿童的入园率等都是重要的指标。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阶段,保障每个学生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是国家的教育义务,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成率成为重要的指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是农村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完成率,这在一些地区成为需要努力的重点。对于义务教育完成较好的地区,需要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 ——高中教育。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区域教育的进步程度。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更多的是提高普通高中的质量和特色,中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劳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一个地区培养相对较高水平的劳动者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部分,常用的指标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一些高等院校较多的地区特别是省级地区使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指标,来衡量本区域的人才结构和高端人力资源素质水平。 ——师资水平。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学历结构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一些相关指标受到重视,如各学段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高一级学历教师的比例。一些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小学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高中阶段教师研究生的比例等。 ——教育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过程,促进了学习环境和方式的变革。一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程度,常用的指标有学校的教室数字化、教师或学生人均拥有计算机设备的台数等。 ——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有些难以进行量化分析,但从量化指标来说,常用的有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劳动年龄段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居民中接受过某一层次教育的比例等。前两个指标是反映社会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指标,后一个指标间接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国民素质,在国际社会广泛采用。根据教育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劳动力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则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文明程度也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