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校长荐儿免试上大学”何以难服众?
www.jyb.cn 2008年07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若论抗震救灾英雄事迹,中学生小文(化名)可能并不是四川“抗震救灾优秀学生”中最突出的一个,却是眼下最有“名气”的一个——汶川县威州中学200余名师生联名举报,质疑其获得“抗震救灾优秀学生”资格,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 质疑的焦点在于小文“抗震救灾优秀学生”的申报程序。举报材料中的“校长父亲”、“内举不避亲”、“免试升复旦大学”等等关键词,给人无数想象的空间。而当地调查部门所谓“笔误”的解读,非但没有遏制这种想象,反而更延伸出许多曲折的枝蔓,令当事者如芒刺在背,旁观者如骨鲠在喉。 此次“灾区校长荐儿免试上大学”事件,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不可谓不快,但结果却难服众,除了事件本身扑朔迷离之外,还因为,该事件恰巧集中反映了“免试上大学”政策执行中的软肋——如果缺乏有效的公共监督,一项原本作为高考制度补充和平衡的公共政策,非但不能造福大众,甚至可能走向政策的反面,成为消解社会公平竞争价值观及政府公信力的“恶之花”。 “免试上大学”政策可算是政府对社会道德标兵或竞技英雄的一大“奖赏”。在我们这样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国家,“免试上大学”,尤其是“免试上名牌大学”,其含金量之高,众所周知。从一定角度而言,“免试上大学”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英雄——他们见义勇为,品德高尚;他们勤学苦练,为国争光。 但是,要让一项政策发挥其社会效用,关键还在政策的执行力。“小文事件”中被质疑的两点——“抗震救灾优秀学生”评选标准模糊及选拔过程监督不力,均是政策执行不力的表现。在震灾面前,什么样的行为才算得上“最英勇”,什么样的表现才算“最优秀”,至今仍有争议;至于选拔过程,当地有关人士也承认,小文的事迹并不是最突出的,但“先进材料”写得生动,所以更能引起注意。而小文“先进材料”的曲折上报路径,则更不为外人所知。 对于“小文事件”,继续调查事实真相,给出令社会公众信服的理由,是当地政府应尽的义务。而在这起事件之外,对于类似的“免试上大学”政策执行程序的规范和监督,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在没有找到比考试更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之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仍有其现实合理性。“免试上大学”之类制度以外的补充政策,往往是以行政方式介入高等教育这一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其分配标准、分配程序的公平公正与否,都涉及政府公信力。在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类似的政策很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通道。为了局部利益,有些地方甚至随意变更政策,这在“高考加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以至于出现纳税大户子弟、博士子女、见义勇为者子女加分等匪夷所思的“子承父荫”的政策。 公众多久才能透过迷雾看到一个真实的“小文”,我们不知。但可以预见的是,社会对“免试上大学政策执行不力可能导致腐败”的担心和追问恐怕不会停止,它不仅关乎众多年轻学子的命运,也关乎一个社会对制度建设的态度。
不管是这位校长有意,还是一些老师为讨好巴结校长,私下将校长的儿子来了个“狸猫换太子”,都不应该。这种阴差阳错只能让真正的抗震救灾优秀生落选,而让不是抗震救灾的校长儿子榜上有名。
照理说,对于这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照顾的特殊优惠政策,有关部门理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把关,把这件好事办好。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从县到州到省三道关卡,道道失守,明显的几道关都没有把住,这不能不让人跟威州中学的师生们一样感到出离愤怒!
试想,假如不是因为一场大地震的缘故。这些考生都正常参与高考。一位小学校长是很难钻高考录取制度的空子让学业平平的儿子免试上大学的。正是因为地震让高考录取制度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才让这位小学校长才有机可乘。这桩替换丑闻的曝光或许只是推荐抗震优秀生免试上大学的冰山一角。因为比这位小学能量大的人实在不可胜数。如果高校免试录取缺乏能够保障其公平、透明的运作制度,它不但不能保障货真价实的抗震优秀生上大学,也不能让公众信服它的合理性。 (责任编辑 周玲玲) ![]() |
- 河南:今年起技能拔尖人才可直接免试入读大学05-09
- 陕西17所高职院校部分专业今年“免试”入学07-28
- 75所内地高校2014年将免试招收香港学生11-01
- 国台办:大陆高校将免试招收优秀台生04-15
- 北京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招免试生12-04
- 北京:四类成考生可免试学成教07-07
- 厦门大学2010年接收外校推免生简章07-28
- 新疆:六类考生免试就读成人高校08-29
- 北京大学今年将增加推荐免试研究生接收数量07-09
- 北大今年将增加保送生研招数量07-09
- 成都市:今年试行中职类学校招生免试直升制度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