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录都公平才能体现教育高考公平性
www.jyb.cn 2008年07月22日 来源:荆楚网
高考考试结束了,录取工作开始了。因为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再加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先是襄樊才女蒋方舟获清华大学直降60分给以录取的消息,惹得网上评论如潮。但是无论怎么评说,这位“80后”作家,7岁就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11岁就出版长篇小说《正在发育》,到现在已出版了9部作品,而且在面试过程中经过5名博士生导师面试3个小时候获得自主考试60分的最高加分。蒋方舟的录取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尽管不是高考笔试成绩,但是却有一个显性才能,是属于凤毛麟角!像许多奥运冠军读大学,就是自主招生的一些特例,也是造就大师的途径!对此,我们该心服口服! 如果说蒋方舟的录取是高校试图打破“考分决定一切”的尝试,能够被人接受。那么,四川灾区校长推荐儿子报送大学好像就难以服众了!尽管这位校长儿子的事迹是真的、尽管推荐表彰的程序也算说得过去,但是事迹的真实性不仅有夸大而且还不能代表事迹的杰出或唯一性!因为还有更多的救灾学生的事迹比校长儿子做的要好、做的要多、做的要感人!保送保的应该是出类拔萃的人!“举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仇也好、亲也罢,要的是有说服力!要的是能够保证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 现在又出现了《石首20名高考生突击改民族,想钻加分的空子》的报道。过去高考移民披露的比较多,现在为了换取这高考加分的优惠,连民族都改了。报道中提到,石首市政协常委水红国是一名少数民族人士,他就此事表示:非常痛恨那些出于个人利益而滥改民族的行为,这种做法有损国家民族政策的严肃性,损害了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移民改的只是居住地,现在为了高考连祖宗的身份血统都变了,真不知道还有什么不能改?移户籍、改民族、道德加分等等,这类难于把握的定性加分不要也罢!要加分也来个面试公平竞争! 其实高考制度作为目前选拔人才的一种较好制度,应该分两部分,一是考试,一是录取。考试和录取都公平的,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才体现出来,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优势才能显现出来。如何体现公平呢?在目前的社会要做到实质上的公平是不可能的,即使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其实质也仍然是不平等的,因为城里和农村的孩子考同样的分数,其过程也是不平等的,但是我们首先要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同时,为避免出现“考分决定一切”、“高分低能”,一些特殊人才通过自主招生,也可以走进大学校门,这样也算是一个公平的调和。一个标准也好、自主招生也罢,关键是要公开、要有说服力、要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否则,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怪事!
在我国,随着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的日益显现,注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的呼声也日渐强烈。但是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类似张孟苏、蒋方舟这样被高校破格录取的现象,在我国却不但不能受到好评,反而常常招致有关有损教育公平的质疑。
高招标准,一个是“素质化”,一个是“成绩化”。国人一边希望高招标准“素质化”,一边又维护高招标准“分数化”,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在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监督制约尚有乏力的当下,如果你让一个学校像新加坡高校那样偶然发现一个同学助人为乐,并认定其素质全面,那么你就必然怀疑这个招收者会不会因为得到某种好处、受到权力暗示等进
在国内,给张孟苏们破格录取的机会,就得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高中阶段有个道德分、特长分、综合素质分等,把这些按一定比例纳入高考成绩之中。而这些“软性考核”又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对于以高考作为唯一的“硬性考核”标准,早有很多质疑,这里就不再废话。
实事求是地说,破格录取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中大对这两名“怪才”的录取就是属于破格。再追溯至前不久,清华大学降低60分破格录取少女作家蒋方舟,为此还引来一些争议。而倘若把张孟苏的录取放到国内来说,应该也属于一种破格录取。当然前提是有高校能慧眼识才,看淡高考成绩,注重综合素质,给予她这样的一个机会。 (责任编辑 程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