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调离是被潜规则?
www.jyb.cn 2008年07月22日 来源:浙江在线
饱受媒体指责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谢幕了,18日,他将出任语文出版社社长。据说,这样的安排属于升迁。不过,对中国官员级别有些了解的人都会有所会心,这样的升迁或许属于那种意味深长的明升暗降吧。不是早有报道嘛,任何一个大学校长都会被教育部的一个处长喊去开会;高校评估专家组的一位秘书驾到,大学校长也得亲自到机场接机。
不能说这是什么潜规则之类的东西,自从吴思先生提炼出“潜规则”这个语词之后,吾国时时处处“潜规则”,该词就有些泛化了。此种情形,想来吴思自得之余不免也会有些头疼。泛化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消解了。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干得好了,上边说,给你换个地儿吧,也没什么不好,你总不能在新闻发言人的位子上嘴硬一辈子吧!那样多没出息呀。 “有出息”的王旭明的离去,还是让记者们很伤感、很留恋。18日,中国青年报在其长篇报道的开篇以这样的语气写道:这些天,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办公室里有些杂乱,书架被清空了,办公桌上的文件资料堆放得满满当当。在记者面前,王旭明并不掩饰他对新闻发言人这个舞台的眷恋。对于自己失去的舞台,他只说了四个字:“欲哭无泪。” 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位子上,王旭明干了五年。这五年,公众确实听到了很多很多新鲜的内容、有个性的表达以及几乎所有新闻发言人没有的直接;这五年,王旭明也每每因为其发言的明确,而遭遇媒体和公众猛烈的抨击,“中国教育成功论”、“媒体无知论”、“名校生养猪论”、“范跑跑无耻论”……这些“发言”直率而肯定,几乎每次都会成为批评的靶子。 然而,也许正是这样的个性鲜明,王旭明给一贯彬彬有礼的新闻发布会注入了一些清新的空气。概括的看,个中最重要的因子大概就是有血有肉、有担当、不搪塞、不模糊。这样的清新在我们这个官本位意识依然浓烈的国度,当然会被人理解为另类。就像审计署前任审计长李金华的义无返顾一样,口无遮拦的王旭明自比大熊猫,呼吁社会的爱护,想来确实是别有衷曲的。 面对记者,王旭明说:“我希望做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新闻发言人,我想公众期待看到的也是一个能哭会笑、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哪怕偶尔有一点失态,而不仅仅是政策的传声筒。”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也强调:“新闻发言人不应该是政策的传声筒,应该对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和说明,并有充分的新闻素养。”看来,在传声筒的问题上,大家还是有共识的。 我们现在很难全面评判王旭明的功过是非,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估量得出他的价值。什么价值?掀掉假面,不做传声筒;真率自然,不怕受指责。很多年来,我们每每都在呼唤民主,却往往忘记了个人的职责,忘记了宏大的民主大厦,其实是从每一个个体的坚守构建起来的。制度云者,须依赖整个社会公民觉醒的大背景,期盼一夜之间就民主来到的心愿不止荒谬,也不负责任。
7月11日下午,王旭明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应邀到北京八十中主持《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的发布。当天中午临出发前,他在办公室里嚼了块口香糖,又往身上喷了几下香水。他说,这是他的告别演出,“不能演砸了”。
教师、记者、发言人,独特的个人经历,优点、缺点、个性,曾经面对的各种争议,五年的新闻发言人岗位上有哪些感受和体会?面向媒体、服务群众、澄清事实、解疑释惑,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五年以来发展情况如何?又还有哪些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
在王旭明的人生里,很多角色交织而过,老师、记者、官员和即将要出任的出版社社长。新闻发言人的经历或许是其中最亮丽的一段旅程。乐于曝光,不怕争议,从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王旭明作风另类,争议不断。
(责任编辑 周玲玲) ![]() |
- 房广顺:新闻媒体坚持党性原则的根本要求06-02
- 实事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根本遵循04-07
- 吉林:在中小学开设“时事新闻课”教育试点工作03-28
- 各地高校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02-27
- 人民论坛:有思想 有温度 有品质02-26
- 甘惜分:那位不唯书的书生,走了01-14
-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01-14
- 牢牢坚守新闻的生命线09-28
- 评《教育新闻的采写与实践》07-22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全国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07-08
- 两部门强调: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