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太功利化,院士容易掉染缸
www.jyb.cn 2014年01月03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近日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遭学生王宇澄举报学术抄袭、科研剽窃等。王宇澄称王正敏至少57篇论文涉抄袭,还“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央视记者调查发现,王正敏团队以各种名义报项目,仅2012年就获经费4000多万。(据央视新闻调查) 中国学界曝出学术丑闻,不是新闻,但学生拿老师开刀,还是让人唏嘘不已。而且,抄袭丑闻的主角是中科院院士,丑闻的发酵效应就更为浓烈了。值得一提的是,两院院士刚刚完成增选,去行政化的进程已经开始,舆论场对于两院院士准入机制的更新充满愿景。王院士此事被曝光造假,实在是给院士的称号抹黑。 院士也被曝光抄袭,甚至克隆国外技术,冒充自主研发,乱象的背后是当前中国学界的考核机制: 一是论文,不仅要有数量,而且还要看刊发载体的档次。要求学者的学术论文质量并举,本属正常。但是这种要求一旦僵化教条,而且和职称及学术经费挂钩,甚至和行政级别联系起来,学术论文就异化了,就成了一种功利化的工具。在此利益诱导下,粗制滥造、抄袭克隆也就难以避免。 二是学术成果的转化。市场体制之下,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本是一种正面的、充满竞争色彩的激励措施和评价标准。但是为了学术成果的转化而转化,为了对接市场而获取现实的经济利益,有些学者也就会投机取巧甚至铤而走险。这些投机的学者们或者拿来主义,用别人的成果,稍微“山寨”一下,美其名曰“世界水平”而投入市场。 斯文扫地,铜臭萦绕下,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养伦理,当然会荡然无存。王院士的弟子揭丑老师,恐怕不单纯是弟子正气凛然那么简单,现在的导师与学生,不再是教学相长学术相济的关系,而更多是老板与打工者的利益关系。实验要学生做,市场要学生跑,甚至论文,导师也掠美“第一作者”。弟子,与其说是学生,其实更像是学徒,如此师徒关系,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弟子们最经济也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戳破导师的学术丑行,让其身败名裂。 人说江湖险恶,被功利异化的学术界比江湖还江湖,简直就是酱缸。浸淫其中的院士也好,学者也罢,都难脱乱战的围城。不惹凡尘的象牙塔,充满道德情味的师生情,在这个恶质竞争的酱缸江湖里,完全成了功利场。这恰是中国学界的悲哀,也是中国学人的尴尬。 院士抄袭丑闻的曝出,也足以说明,只要学术体制的设计存在功利主导的瑕疵,如给予学者荣誉身份太多的利益外挂,学术就会走偏,学者就会迷失学术本性。体制性厚赏之下,谁能免得了俗?即使院士向独善其身,也会被所在的单位绑架,以消费院士的剩余价值。(张敬伟) ![]() |
- 院士身份对杨振宁只能是荣誉而非利益02-23
- 赵国屏院士:只追求个体优秀难有大成12-12
- 北京大学教授董强当选法兰西学院终身通讯院士11-17
- 俄罗斯院士缘何“扎堆”武纺大10-10
- 12位院士重回母校:传承科学精神 点燃青春梦想07-16
- 美科学院新科院士杨培东:原创·冒险·效率05-05
- 李天来:把纬线向北“推移”了三度04-12
- 上海交通大学“院士回母校”活动现场学生听众感04-12
- 中国工程院院士辟谣:高锰钢电水壶对人体无害04-01
- “院士学长,母校喊您回家”03-25
- 赵乐际:大力营造尊重院士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