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招考制度改革的“牛鼻子”
www.jyb.cn 2014年01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抓住招考制度改革的“牛鼻子” ——二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让考试招生制度起到真正的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学校沉下心来搞素质教育,进一步推动社会观念转型。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必须强调整体改革概念,纵向上涵盖义务教育到继续教育,横向上考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使考试招生系统性、综合性地推进,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创造条件。 在教育领域,从未有一项改革能吸引如此多的目光,也从未有一项改革能遭遇如此多的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教育界人士,还是家长,都高度关注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路径。 考试招生一直被视为国家的“抡才”大典。考试招生制度是信号灯,决定了社会成员受教育和社会阶层流动机会的公平性。招生考试制度是指挥棒,一头连着中小学,对基础教育有强导向作用;一头连着大学,关系到大学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招生考试制度是总开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它身上找到症结,教育问题的求解也要从它身上下手。毫不夸张地说,招考制度改革关乎教育的公平、方向和质量,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潜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招生考试制度的病症在于“三难”:过高考独木桥难,国家选拔创新人才难,考试发挥正向激励作用难。这“三难”又具体体现为三大弊端:评价方式单一,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决定作用。一考定终身,学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行政权力主导,考试缺乏多样性,学校缺乏自主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为当前的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说白了,我们的目标就是告别拥挤的独木桥,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国家选拔和培养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同时,让考试招生制度起到真正的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学校沉下心来搞素质教育,也进一步推动社会观念转型,加速新型人才观的形成。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是一张白纸,过去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当前研究如何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时,必须客观分析:今天要提出什么?解决什么?怎样才可以实现? 很多人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目光聚焦于高考改革,希冀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突破扭转“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之风,尽力消除教育界的浮躁之气。这方面不乏有益探索,近年来,浙江建立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按会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和高考成绩2:3:5的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这较“全国一卷、千校一面”显然更为科学,社会也是一片赞扬之声。 但我们不要忘了,高招制度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群,既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也涉及社会人才选拔机制。事实上,一切高考招生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各类教育问题的反映。在矛盾的漩涡中,高考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解决所有问题。 今天的教育,纵向上的问题为“郁结”症状:小学就有选拔,“奥数”等各种考试成绩仍然作为入学和升学的依据。中学阶段应试倾向长期未得到解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不到真正体现。最终,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选拔的人才,很多只是擅长考试的“能手”,踩着考试失意者肩膀而上的“胜利者”。而横向上则是,“独木桥”已经大大加宽了,但仍然拥挤,各类教育之间并未沟通,没有真正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因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必须强调整体改革概念,纵向上涵盖义务教育到继续教育,从中小学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上统筹考虑。横向上考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使考试招生系统性、综合性地推进,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创造条件。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必须有大棋局的眼光,整体布局、环环相扣。按照《决定》要求,首先落实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严禁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的依据。其次,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学好每门学科,发展自身兴趣、志向和优势。再其次,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教学特点都不相同,必须按照层次和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模式。最后,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涉及责任主体,也必须各就其位、系统推进,不能缺位、错位,更不能越位。学校要对选拔标准的科学性负责,同时在招生方式上推行综合评价。专业机构要提高研究命题的专业性,使专业测评能够更好地测量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政府则要运用必要的行政措施来保障教育公平,保障招生规范有序。 改革有了路线图是良好开端。但招考改革历来是教育和社会矛盾的集中区域。如何落实《决定》、把握好度,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再到实践中完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招考制度新路,将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长期而重大的课题。(编辑部评论)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15日第2版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唯有如此,我们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才能更靠近理想的教育。我们相信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正给教育新的高度和宽度,更接近教育的本质,更接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必须将《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构想,转化为扎实、具体和可见成效的改革实践。只有如此,中国教育才能在整个推动国家治理体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承担起崇高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详细】 ![]() |
- 教育综合改革贵在创新11-15
- 切实把握好教育综合改革的内涵和实质07-13
- 解码上海综改07-13
- 争取率先创建世界一流教育——访上海市副市长翁07-13
- 高校分类体系构建的依据、框架与应用07-13
- 合理确定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结构目标07-13
- 打造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07-13
- 基于新高考改革要求的投档模式构建探析——以上07-13
- “双一流”中的课程建设:上海纽约大学的启示07-13
- 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深入推进综合改革06-03
- 大学综合改革破题的思想基础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