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咋清除
www.jyb.cn 2008年07月17日 来源:人民网
近日,一则“广东省开平市中学生众凌一女恶劣性虐待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起关注。在长达7分钟的视频中,受害女中学生遭受4名未成年男孩和7名女中学生的殴打和凌辱,更被性侵犯乃至轮奸。目前开平警方已立案调查,并抓获了有关涉案人员,但至少有两名女孩在逃,事件缘由仅仅是因为受害少女曾对他人说过几名涉案女孩的一些事情而已(2008年7月10日《南方都市报》)。 读罢这则新闻,令人发指的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教人震惊和心痛!据悉,那7名女孩结拜成姐妹,称“七姐妹”,她们经常与社会人员来往。而从整个事件来看,恶意报复和“惩治”是她们施行暴力犯罪行为的原动力。这些恶性恶行与人们常说的“江湖”行为,又是何等之相似!古有“桃园结义”,过去的“江湖”是人们在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时,另行规矩对抗现实不公的一种表现。如今的校园内外形成“江湖”风气,学生竟然信奉暴力手段,以私下斗狠来解决问题和矛盾,让人触目惊心。 暴力视频盛传之痛,校园何以成“江湖”?如何清除暴力,还校园一方净土?问题之重,已经是再不能容许我们回避了。窃以为,恶劣事件本身看似偶然,实则我们教育和管理层面出现漏洞的必然结果。 首先,暴力文化之污染难辞其咎。看看我们的各类电影、电视、录像、游戏、出版物中有多少描写暴力恐怖的情景与镜头,就不难发现,一些孩子的恶性恶行与那些暴力恐怖镜头是何其类似。成长年龄决定了青少年存在行为模仿的强烈欲望。青少年群体中之所以频发暴力性殴斗和伤害事件,就因为那些包含影视剧在内的暴力文化的“隐性煽动”。江湖的械斗、义气的集群、恣意放纵的“蛊惑仔”……这些都成了青少年心底下暗长的恶之花。假如暴力文化一日不绝,青少年暴力倾向、暴力犯罪行为就难以灭迹。 其次,法制意识的薄弱是促成恶劣事件的关键之处。青少年在花季年龄容易染上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但大多数有暴力倾向的中学生并不认为他们对同学实施暴力是犯罪,甚至将这种暴力行为作为会令人刮目相看的一种能力。假如上述报道的“七姐妹”,能认识到自己行为触犯了法律的严重性质,收敛恶步,可能结果就不会如此。由此想来,法制意识的薄弱是导致暴力犯罪行为恶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该有责任反省,如何在学生思想上树立起法制观念,根除他们心中形成的靠暴力解决矛盾的错误认识,尤为重要。 学校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社会上的东西不可能在校园围墙外掉头而走,人们更不可能为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东西,而捆绑学生不接触社会。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最终是要踏入社会的。一些孩子的恶行恶习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和责任,但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同样不可推卸。只有敢于清除掉一切只以升学率、成绩为主的教育恶行,只有让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和家长们一起携手行动,从各个层面和途径形成一个大环境,才能使这一类“校园暴力犯罪”灭绝于我们的身边!
我们可以指责那些以这类出格的暴力或黄色视频提高点击率从而吸引广告的不良网站,他们的行为其实和“帮凶”没有什么差别。但网络世界虽然虚幻,也有自己的规范,我国有关互联网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少,而且专门针对网络安全的网络警察随时都在。可是为什么这么多法规,这么多网警,都没有管住这些骇人听闻的暴力视频呢?“开平市中学生的暴力视频”今年春节后就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当地有很多人都用手机发送传阅过这段视频,甚至连受害少女含愤自杀的谣言都已经传出,遗憾的是,我们的网警、我们的监管部门,却未能及时采取行动,以致视频流传到现在。
(责任编辑 周玲玲) ![]() |
- 学校得了软骨病,药方在哪里05-08
- 对校园暴力“息事宁人”会适得其反05-08
-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治安事件04-10
- 刘红:建议制定法律,向校园暴力说“不”02-13
- 遏制校园暴力还要回到教育本质12-15
- 调查: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12-15
- 法律介入校园暴力要走向常态化11-29
- 校园暴力“死穴”在哪儿11-28
- 终结校园暴力还需哪些招儿11-16
- 多部门联合发文遏制校园暴力 能否做到治标又治11-15
- 怎样让子女远离校园暴力?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