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绍祥、魏国栋:回顾我们所经历的第十套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出版

      马樟根同志于1999年夏因年龄到限卸任社长后,我们俩一个社长(兼党委书记)一个总编辑(兼党委副书记、常务副社长),会同我们这届班子成员率领全社员工开启了新的接力赛。当时正逢全国中小学第九套教材的使用临近尾声,正在酝酿世纪之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99年社领导班子:包卫国、吕达、王丽娜、刘意竹、王岳、闫棻荣、魏国栋、殷忠民、王冀良、朱明光、韩绍祥(从左算起)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成为首要任务。而... 【详情】
  • 韦志榕:与人教社一生的情缘

      时光荏苒,今年人教社建社70周年,我也退休近两年了。每每想到在职的日子,心中仍然充满怀念。   人教社前总编辑韦志榕   记得集团领导在社务会上宣布我退休的会议上,让我说几句话,我引用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真的能不带走一片云彩吗?我在人教社工作了36年,人教社培育了我,我与人教社有一生的情缘。   01 我与教材建设事业结缘   1982年3月我从北京师范大... 【详情】
  • 谭永平:我经历的新课改最初那几年

      1999年深秋,我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那一年,我28岁。刚来不久,就赶上了世纪之交时启动的新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俗称新课改)。新课改最初几年所奠定的教材格局,一直影响到今天。   01 世纪之交的课改形势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有关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新课改正式启动。实际上,在正式宣布新课改之前,教育部已经在围绕着新课改做准备工作... 【详情】
  • 丁曙:生在人教社,长在人教社

      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与此同时,我的妈妈张翠英和爸爸丁酉成分别从其它单位,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成为最早一批编辑人员。他们的业务专长都是俄语,所以先分在翻译科,后来在俄语组工作。我大学毕业后,于1983年调到人教社。因为我的专业也是俄语,所以分在俄语组工作,直到退休。   今天,当我提笔写这篇回忆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我的妈妈、爸爸都是人教社创立时期的老人,我在人教社也工作了30多年,因此,我们对人教社有很深的感情,有说不尽的... 【详情】
  • 张献臣:“我和李雷韩梅梅的故事”——英语教材编辑张献臣讲述80、90后的集体回忆!

      大家的好伙伴李雷与韩梅梅   李雷和韩梅梅,对于许多国人来说,尤其是八零后,是两个既熟悉又亲切的名字。他们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学英语课本里的两个人物。这套教材有一个响亮大气的英文名字,叫Ju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JEFC。   JEFC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做的一套英语教材。于1990年开始实验,1993年在全国使用,到2003年被新课标教材所取代。它的影响很大,其读者至少有上亿人。   近些年来,李雷和韩梅... 【详情】
  • 李云龙:七分之一时:我与人教一十年

      每个人其实都一样:要郑重地思索与纪念的时候,没法回避的永远都是当初的第一步。那里藏着不少故事,也有很多情感,以及各色各样的人们,而把它们有条不紊地串联在一块儿的,却几乎总是时间。我与人教社的时间起点是——那一年,我二十六……   2001年9月,照阴历的节气看,快是中秋的光景了。秋是收获的时会儿,我不种地,但内心里却也总是洋溢着春华秋实的喜气儿。   从八岁上小学,十四上初中,十七上高中,二十上大学,二十四读研究生,及至二十六毕了业,日子差不多... 【详情】
  • 张云: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课改初期教材市场与培训的故事

      肇始于2001年的新中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教材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了教材版本的多元化。各类出版单位只要符合编写资质的要求,就被允许编写教材,在送审通过并列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后,就能够参与市场竞争。当时有一个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3月,全国有74家出版社编写出版各类教材219种(仅小学英语就有33个版本),供全国各级教育部门选用。   课改之初,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各省代理单位(各省代理单位当时大多数是新闻出版局和出版总社合一... 【详情】
  • 张健如、汪震球:回忆人教社与俄罗斯教育出版社的合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社加强了对外的合作交流工作。80年代末期,叶立群社长与苏联教育出版社社长祖耶夫签署过两社的合作协议。   续签两社合作协议   1990年9月,应苏联教育出版社社长祖耶夫之邀,当时张健如社长在俄语室汪震球的陪同下赴莫斯科,商谈两社继续合作的事宜。   飞机到莫斯科已是晚上了。莫斯科上空星光灿烂,满城灯火通明。   苏联教育出版社总编苏达科夫和汉语编辑斯薇特兰娜来接机。他们把我们安置在离斯薇特兰娜家不远的“... 【详情】
  • 刘道义:铭记张志公先生的教诲

      张志公先生曾是早期人教社语文和外语编辑室主任、人教社副总编辑,但更重要的是中外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他精通汉语与英语,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语语法与语文教学研究,二是外语及外语教学研究。   在我1977年参与人教社工作以前,张先生的大名已如雷贯耳,当我初见到他时,难免有诚惶诚恐之感。可是听他讲话,特别是听他会上发言或作报告时,常常惊羡他的广博学识、敏捷思维、纵横捭阖和幽默诙谐的谈吐,同时令我意外是他那么平易近人。  ... 【详情】
  • 唐磊:我在人教社的近40年

      2020年,人教社迎来70周年社庆。想来,我也在这里度过了近40年光阴。往事历历,摘忆二三。   一、与人教社结缘   1982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来到人教社工作,而说起为什么来人教社,却有一段小缘分。1977年初,我从内蒙回京,在北京印刷四厂工作,即后来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1978年,我考入北师大外语系日语专业,四年大学生活弹指一挥间,毕业时就顺理成章地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国内出现日语热,自发开设日语课程的学校也不断... 【详情】
  • 郝建平:四套教材成就我25年的编辑生涯

      本人于1991年7月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编辑室至2015年9月退休。   这25年,我主要从事小学英语教材的研究、编写和培训等工作。直接参与策划、主编、编写、改编或修订了七套小学英语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实验本)英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PEP)、《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新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英语》(精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灵通)、《少儿英语启蒙教材》、《加菲中国奇遇记》。   这七套教... 【详情】
  • 张健:“标叔”的成长之路

      我是张健,2013年我加入人教社的大家庭,当时还是个大小伙子。非常深刻的记着,当第一天拿到工卡时,无比自豪,兴奋到回家的路上也依然也带着它。这种自豪来自于教育的伟大,来自于我们人教人的使命。   入职后不久,便开始了《标日》数字项目的工作。《标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但是,当时最头痛的问题就是盗版图书太泛滥,印刷质量差、无法保证内容准确性,严重侵害了广大读者的权益。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讨论,决定通过正版图书附赠数字产品的方式... 【详情】
  • 蔡逊:小楼里的乾坤

      序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华大地如沐浴春风般迸发出勃勃生机,在百废待兴的各行各业,最先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恢复之后,国家在外汇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播出专款,专门为人教社进口了大量的图书资料用于教材编写,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录音带、幻灯片、投影片、教学电影胶片(那时还没有录像带)等视听资料。   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资料,如同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国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之快以及我们之... 【详情】
  • 刘承汉:绘图工作春秋

      (一)小单位,大承担   绘图科是人教社总编辑办公室下属的四个科室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书稿检查科、通联科和图书科。   它们各有专职,既有独立的业务,又都是为编辑室服务的协作单位,与各编辑室配合完成教材的编辑、出版任务,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1952年,人教社属初创时期,那时绘图科屈居在小红楼二楼的一间十多平米的小屋里办公,成员只有李惠乔、陈圣西二位。还有一位职务有待确定的专家孙福熙先生,他是知名的文学家和画家。出版社大概想请他来... 【详情】
  • 张翠英:我在人教社工作的点滴回忆

      1950年12月,我调到刚刚成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为最早一批编辑人员。这之前,我在新疆乌鲁木齐一所中学任校长。1950年初,因国家急需懂俄语和教育的人才,组织把我调到北京,进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   我到人教社时25岁,今年95岁,转眼过去了70年。当年的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但有些事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比如说“忙”。我在人教社工作的那几年一直都在忙。忙到经常要加班加点,甚至在夜间工作;忙到把孩子们放在幼儿园,几个星期顾不上接他们回家。   我们当时在忙什么... 【详情】
  • 温儒敏:我与人教社的三度合作

      1952年我上小学,读的语文课本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当时年纪小,不太注意谁编的教材,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生活与精神成长竟然和一个出版机构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儿孙两代,都是读着人教版教材长大的,如今人教社七十大寿了,饮流怀源,受施勿忘,请接受我诚挚的感恩与祝贺。   五六十年代读人教版的学生,万万想不到,几十年后居然能参与这个出版... 【详情】
  • 周洪宇:为了人民的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即将迎来建社70周年的大喜日子。我早就想写一篇回忆纪念文章。只是由于身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抗疫中心区和主战场一线,每日组织抗疫事务极为繁忙,所以难免有些耽误。盘点过往,我浮想联翩,与人教社近40年交往合作的点点滴滴开始涌上心头。   1982年1月,我从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大)历史系77级毕业分配到学校新成立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董宝良老师直接... 【详情】
  • 金波:如切如磋,相携相助

      粗略地一想,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交往也有四十多年了。刚开始联系的时候,也就是他们用了我的稿子,给我寄样书,付稿费。进入新世纪,教育部立项编新课标的语文教材,聘我做小学语文教材的审读委员,这才慢慢了解了编教材的工作,也渐渐和人教社有了比较多的交往。   人教社是编教材的老社,经验丰富,资源丰富。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大家公认他们编的教材严谨,稳定,用起... 【详情】
  • 苏培成:人民教育出版社促进语文教育改革

      吕叔湘先生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要学好语文主要靠搞好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出版语文教学读物的重要阵地,它不但出版有关语文教育的学术著作,而且还投入很大的力量编写出版语文教材。本文将从语文改革的三个节点上简要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贡献,并捎带说明我和这三个节点的关系。   第一个节点是把统一的语文课分解为 “汉语”和“文学”... 【详情】
  • 商金林:喜见老社长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在传承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上小学和中学时读的课本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人教社),可以说是读人教社的书长大的。数理化课本我大都忘了,记得最深的是语文课本,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老公公拔萝卜》《乌鸦喝水》《猴子捞月亮》《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金色的鱼钩》《老山界》《飞夺泸定桥》《母亲的回忆》《英雄的... 【详情】
  • 柳士镇:在人教社陪伴下前行

      每每提起人教社,我内心都会产生一股温馨的感觉。因为自我同龄人开始的一代代共和国成立后接受启蒙教育的学子,正是在她的长期陪伴下逐渐成长起来的。而我又是在她首批教材出版使用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进入初级小学读书的,可谓恰恰与她共起始,虽属巧合,依然感到与有荣焉。   我清楚地记得,小学一年级语文书的第一篇课文,只有稍稍靠近右侧处竖行排列的三个大字:開學了。整... 【详情】
  • 叶小兵:从学生到常客历经卅余载

      2020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70周年,而我与人教社的交往,算来也有35年了。   我是人教社的学生   我从1978年以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直到2013年退休。而我的学术生涯,却有一部分是与人教社有关联的,这要从我读硕士研究生说起。   1984年,我校获批设置历史教材教法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当时是全国第一个获得这一学位授权点... 【详情】
  • 樊磊:人教版教材亲历二三事

      2020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这在整个中国教育界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位教育从业者,以及每位受过教育的人,都在人生的某个重要阶段与人教版教材相随相伴。   翻着一本本泛黄、散发霉味、脆的像薄饼干,但仍然保存完好的课本,几十年前的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像老电影一样浮现眼前,书里偶见的写写画画笔迹已经退化,当时的场景却... 【详情】
  • 唐淑:人教社,我的良师益友

      我和人教社结缘于40年前。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迎来了教育研究的春天,1979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召开了我国第一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该会云集了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大咖,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年轻老师有幸参会,不仅开阔了学术视野,拜会了许多教育界的前辈,还与参会的幼教界代表发起成立了全国幼教研究会。   会后在北师大召开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第一次学术... 【详情】
  • 刘兆义:进步与成绩来自你41年的陪伴

      1979年,无论对于我国改革开放还是对于我本人的专业发展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我作为一名具有15年教龄的中学英语教师,有幸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编辑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你相遇相识——我教育生涯的重要转折   那是1979年秋季,全国首届中学英语教学研讨会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我有幸被武汉教师学院外语系教研部和湖北省教研室推荐,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做了大... 【详情】
  • 姜允珍:一次采访,终身难忘

      1982年,到人教社采访李润泉和袁微子   1981年,我从武汉钢铁学院调到湖北教育编辑部,从教金属学的教师转变为《湖北教育》刊物的编辑,这个弯子转得可真不小。要做个《湖北教育》的好编辑,就必须尽快熟悉中小学的教材教法。1982年4月,编辑部领导派给我一项任务——到北京,去人民教育出版社了解当年秋季小学语文和数学教材的修订情况,最好能够得到出版社的编辑说明,准备登... 【详情】
  • 叶宁庆:继承与发展——我对几套人教版英语教材的一点认识

      80年代末,我走上了中学英语教学的讲台,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称“人教版”)初级中学课本《英语》教到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英语》。   新手上路,跌跌撞撞,从初一一路教到高三,学生的应试能力尚可,中高考均分和高分在本地区都名列前茅,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尽人意,这是那个时代的共性。有人认为,是人教版英语教材采用的“语法翻译法”而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 【详情】
  • 叶在田:彻底改变哑巴英语的10年

      本人今年迈八十。提起人教社的英语教材改革,则起始于30多年前。它彻底改变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长期存在的哑巴英语状态。从此英语课堂教学不再以语法为纲,而是采取交际法,师生间互相交流,并寓语法结构于篇章内容之中。   原浙江省外语教研员 叶在田   现在的学生十几岁便能使用简单英语交流。这应该是我国建国以来,成效最大,历时最久,变化最深的教材改革。这是一次我国... 【详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