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两会代表委员: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要关注“软差距”

作者:邢星 赖配根 发布时间:2020.05.27
中国教育新闻网

今年3月6日,距离收官已不足10个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可谓字字千钧!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办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收官之战,教育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光荣。

打赢总攻需大扶贫格局给力

3月26日,教育部召开未摘帽县教育脱贫攻坚调研指导工作视频会议,强调打响打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总攻战,“要在用好‘战术’中强化合力”。

四川凉山州是“三区三州”决战地之一。2月14日,凉山州木里县、盐源县、甘洛县、雷波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其脱贫摘帽尤其是教育脱贫攻坚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要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关键是加强这些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感、教育使命感。”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作为国家督学,曾赴凉山州进行督导评估,“教育脱贫攻坚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责任,比如控辍保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就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去统筹协调和督导跟进——紧扣地方政府责任,这是我们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要继续加大力度。”

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校长刘凯对此深有体会。2013年起,棠湖中学开启了对木里中学的对口帮扶。“在这几年对木里县的教育扶贫工作中,特别重要的经验就是首先要激活当地党委政府办好教育、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的强烈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打好教育脱贫攻坚全面总攻更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坚持大扶贫格局。

“要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同心聚力,协同攻关,形成教育扶贫的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大扶贫格局。教育扶贫牵动着亿万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只靠政府唱‘独角戏’,应当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这项社会基础工程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兴洲说。

“深度”的贫困往往是经济贫困、文化贫困、精神贫困等交织。比如,深度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女童辍学问题可能会追溯到重男轻女观念、早婚习俗等社会文化根源……解决此类教育扶贫工作面临的深度问题,需要把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动员起来。

“我的体会是,教育脱贫攻坚一定要把社会最基层的力量撬动起来,带领学生、家长和社会一起形成耕读传家、尊师重教的良好家风、民风。”时代楷模陈立群这样说,也这样做。从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岗位上退休后,陈立群远赴黔东南偏远山区无偿支教,担任贵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几年来,他坚持在高考结束后给所有考上本科的学生送喜报,2019年是561人,他号召教师走进村寨,挨家挨户地送。“我不是在乎高考成绩,而是要让当地百姓觉得读书是光荣的。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令陈立群欣喜的是,现在当地村寨尊师重教氛围越来越浓了。

进一步瞄准精准帮扶对象的细分需求

教育扶贫本身就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精准”是教育扶贫的灵魂,贯穿教育脱贫攻坚始终。

“教育脱贫攻坚越往后,扶贫需求差异往往越大,对不同人群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要重点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群体,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支月英建议。

李兴洲认为,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在‘帮扶谁’和‘怎么帮’上,教育扶贫工作要更有靶向性。在扶贫对象上,要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为重点,精确瞄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在扶贫举措方面,对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型的贫困人口,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措施。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对建档立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建档立卡学龄后人口,提供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

刘凯也有同感:“建议各地区的教育脱贫一定要抓住重点,从点上突破,以点促面;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帮扶发展方案,‘一校一案’,真正做到教育的精准扶贫。”

精准的关键是,要进一步瞄准精准帮扶对象的细分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教育厅原厅长王绚介绍,2018年底,青海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85%, 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95%规划目标,收官之年的工作侧重更精准的“兜底与扶弱”:“第一,教育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一个都不少的进到学校,这不仅需要教育人的不懈努力,还需要各级政府下大功夫,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第二,要实现‘一人一策’教育扶贫政策的精准对接,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配套政策措施,强化教育保障,形成系统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特殊教育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星之路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校长王欣会呼吁:“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盲校、聋校、培智学校三大类,尚未覆盖全部残疾类型。还有因各种原因无法进入特殊教育机构或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需要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教育部最近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92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6.24万人,在校生79.46万人,平均下来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有28.5位教师,生师比约为12.7:1。师资力量支撑学校课程已显不足,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的需求如何保证?这些是这个特殊群体教育脱贫需求不一样的地方。”

2000年起,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第一中学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在20年帮扶黔西南教育过程中精准度不断提升。教育对口帮扶本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精准扶贫创新举措,如何在精准上更进一步?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见解独特:“我们对帮扶学校的帮助从原先的学生委培、教学资料支持等到现在的师资培训、教育教学资源援助、线上线下指导和学生委培等立体式帮扶。对结对的贫困学生,也从过去只是寄钱过去到现在的强调对孩子全身心关心帮助,如我们结对老师常常在节假日抽时间给这些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家常,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和理想,引导这些孩子心灵成长,让帮扶更精准,作用发挥更长久。”

攻破教育脱贫攻坚之“坚”

“教育脱贫攻坚不能因为贫困就降低标准,而更应该趁这个机会去促进工作,越是贫困地区越要重视。”刘希娅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是通过政策倾斜、提高待遇等留得住教师,还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目前比较紧急的工作。”

王绚也建议,教育脱贫攻坚要更加关注城乡教育的“软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想方设法解决乡村学前教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为贫困家庭孩子打好启蒙教育的基础;二是进一步提高边远地区教师的待遇,并为乡村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创造条件,让贫困家庭学生有更多好老师教;三是加强城乡教师、教研、评估、督导互动,细化教育扶贫扶智各项措施,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软差距’,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如今在国家强力支持与推动下,农村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已经问题不大,但是‘软件’现代化命题仍然任重道远。例如留守儿童成长阶段父母陪伴缺位,容易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全成长,建议强化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和专项课程开设。”长期关注、参与教育扶贫的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刘笑天建议。

的确,“收官之战”能否赢得漂亮,关键看质量;高质量的教育脱贫,关键在教师。

在贵州支教期间,陈立群总是主动去做许多“分外事”:成立“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义务授课;在贵州各地义务作报告、开讲座百余场,黔东南州16个县市早已走遍,培训的校长、教师也早就超过一万人次…… “所有的帮扶都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会结束,重要的是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把当地的校长、教师培养起来。”

刘凯在帮扶木里中学时也侧重“用心用情,为木里县中培养合格校长”“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等工作。“教育脱贫攻坚‘收官’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和关键性挑战还是师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为山区教师的引进制定特殊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同时还要强化对山区教师的培训力度,解决山区教师安居乐业的问题。”

在学校长期的对口帮扶中,张咏梅一直强调“扶贫要扶智”“扶智先扶志”的理念。“教育扶贫除了要解决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等物质条件外,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加强教育教学理念、师德师风、团队精神的培训‘帮扶’,这样培训一批教师回去就能影响带动另一批教师,进而影响带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张咏梅是“支二代”,父母大学毕业后赴青海支边,她生在青海长在青海,后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凯也是“支二代”,父母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为支援老少边穷地区自愿来到木里,刘凯在木里出生、学习,直到17岁高中毕业考上大学;陈立群出生于浙江农村,因家境困难曾一度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他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写。教育的力量改变着一个人、一个人、又一个人,然后借由这一个个人改变着更多……

高质量的教育扶贫究竟是什么样?

走访了200多所大山里的学校和远离内陆的外岛学校的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府副总督学李迅认为,教育脱贫要完美“收官”,需要加固精神、精准、精细三大支柱。“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教育脱贫攻坚尤其要致力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从长远看,激发和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赋予他们自我发展、主动致富的内在动能,才是治本之策。”李兴洲认为,“而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靠知识和技能改变命运;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决心和斗志,勇于积极改变命运。”

是的,心的改变、志的激发,是教育脱贫攻坚最难的“坚”!(《人民教育》记者 邢星 赖配根)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