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职教助力乡村振兴的湖南永州模式

作者:阳锡叶 凌铭 吴宴林 发布时间:2020.12.18
中国教育新闻网

村子空,班子老,产业弱,“领头雁”少。乡村振兴,该如何破解乡村人才缺乏这个关键难题?

湖南省永州市委依托永州工贸学校,搭建统一培训平台,成立永州市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培训中心,探索“党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3年来成效显著,实现了培训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新路子。

农民培训实现多个转变

永州工贸学校校长尹存成介绍,学校从1983年就开始兴办农业类专业,有校中厂、厂中校。如今,学校从服务产业发展到引领产业,道州灰鹅、食用菌、花卉苗木等形成了育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2017年,永州市委把培训中心设在了学校。

过去,农民教育培训多部门组织实施、缺乏系统规划,在永州市委组织部的牵头下,实现了统一制定培训规划、统一调配培训资源、统一安排参训学员、统一设计培训内容、统一进行培训管理,从全市范围内的脱贫攻坚示范点、种养加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精选53个单位作为培训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提升培训整体效应。

过去,许多农民把培训当作“待遇”来对待、组织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现在,培训中心以需求引导供给,开设种植、养殖、农村电商、企业用工等4大类19个专业,采取“农民点单、财政买单”的方式,由农民自主选学参训专业,极大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传统的农民教育培训,多数时间花在课堂、书本,农民往往“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培训中心坚持实践为主,突出现场互动式教学,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基地公司”中,真正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学。

永州工贸学校与涉农企业签订培训学员“学用、供需”校企合作协议,拓宽学员就业渠道,并对每名学员结业后的学以致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提供技术服务。

“非常有用!”刘四清是祁阳县肖家镇汪家坪村村民,自参加了永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他感觉“心里更有底气了”。他把300亩百香果基地扩大到了680亩,目前年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为30多家贫困户带来了就业岗位。

“党建+”巩固党执政基础

2013年,道县营江街道上汶村村民蒋楼喜开创金丝皇菊种植基地,目前,带动5个县区11个贫困村4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

2018年,原来不打算参与村里事物的他,在参加培训之后,回村参加选举,成为了村里最年轻的支委。“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尽己所能为村里做一点事。”他说。

蒋楼喜转变的背后,是从单纯技术培训转向“党建+”。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吴志雄介绍,永州市委从坚持党对农村发展的全面领导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这一高度,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把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意识、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于培育全过程。

近年来,培训中心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2017年以来,参训学员新发展党员6500余名,有411名新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72名成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这些精心培育的“领头雁”,迅速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带头人,呈现出了显著的“雁阵效应”。

“火种”效应不断显现

道县陈熊村产业薄弱,村民收入主要靠打工,集体经济为0。2018年,村支书陈晖、村主任熊春华先后参加了培训,打开了困扰他们许久的发展思路。

该村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先后流转土地820亩,建起了120亩的黑蛙养殖基地,300多亩的蔬菜基地,120多亩的养鱼基地,全村发展面貌一新,这两年,集体经济达到了10万元。

像陈熊村这样,“培养一名学员,带动一个家庭;培养一名能人,带活一项产业;培养一名党员,带富一方山水”的“火种”效应,在永州开始不断显现。

道县清塘镇共有53000多人。近年来,该镇共有136名村支两委干部、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参加了培训,带动效应明显,全镇村集体经济明显增加,每个村平均年增收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

“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人才支撑。”清塘镇党委书记何忠军感慨,通过参加培训,农民系统掌握了种植、养殖、电商等实用技术,赚钱本领更强了;结识了更多优秀学员,资源更多了,交流更多了,信息更多了,在发展壮大产业上门路更多了;党员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党员主动示范带头,主动结对帮扶,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更强了。

截至目前,培训中心共举办培训班87期,培训学员38785名,遍布永州3000余个村。参训学员中,扩大产业规模的有1万余人,增加就业岗位10万余个,带动周边群众19万余人脱贫致富,实现产业增收12亿余元。

近年来,培训中心先后获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示范点”等荣誉。(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阳锡叶 特约通讯员 凌铭 吴宴林)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