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助力民族地区教研员与骨干教师成长

作者:董连春 何伟 卓拉 发布时间:2021.01.15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2017年至2020年,在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我们连续四年分别在杭州、北京、常州开展了6期“三区三州”中学和小学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示范培训,培训学员共计556名,覆盖“三区三州”的每一个县。

我们开展培训的初衷,是解决已有培训模式与民族地区教师需求脱节的问题。近年来,针对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越来越多,国家出台了“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等项目,但是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仍然较为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往的培训大多参照内地发达地区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缺乏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考量。尽管培训内容都很重要,但往往与民族地区教师的现实需求不对位。

民族地区教育具有较强的区域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诉求往往也不同于内地发达地区教师。很多时候,广大民族地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面对的具体问题和存在的困惑,难以从这些声势浩大的培训过程中找到答案。而且,专家通常是讲完就走,很少有机会与培训学员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些问题使得民族地区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参与程度不高、收获不如预期、倦怠情绪严重。

在我们看来,针对民族地区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培训,在培训形式和内容设计上不能完全照搬内地发达地区经验,需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与特点,走一条适合民族地区需求的道路。

我们结合培训开展情况分别撰写了《精准培训助力藏区教师加速成长》和《扎根民族地区践行教学改革——记“西藏与四省藏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优秀学员的思考》两篇文章,分别刊登于《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7年第5期和2019年第6期。本文在以上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我们在民族地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方面的策略,并梳理培训的效果。

示范培训的策略与模式

遴选研究型教学专家组建培训专家团队,聚焦一线教研与教学工作。培训专家团队以经验丰富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为主,邀请了以“教而优则研”的优秀教研员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专家团队。例如,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吴正宪,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特级教师杨裕前等。

这些专家都具有数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同时都主持或参与了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浙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苏科版)等。同时,这些专家及其团队著述丰富,曾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基于这些实践和研究经验,他们对教材、教学和学生均具有深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培训过程中,他们不仅开设讲座,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也亲力亲为现场授课,向学员们展示如何将讲座中的思考和理念付诸教学实践,而且在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为学员呈现了教学准备、实施和回顾的完整过程。

打造精品式“研讨工作坊”,聚焦民族地区教学实际问题。在以往的培训中,由于时间有限,讲座或者研讨课后,只有少数几个学员有机会提问,大部分学员的问题无法得到解答。同时,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导致大多数学员关心的问题无法得到回应,从而限制了专家与学员互动的频次和效果。此外,培训专家更熟悉发达地区的教学实际与问题,往往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一线教学情况缺乏深入了解,提供的案例与建议等往往不适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教学实际。

我们将这些难点作为突破口,量身打造了精品式“研讨工作坊”。工作坊由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数学与理科教育重点研究基地的教授和特级教师共同主持,重点围绕学员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展开研讨。讨论的问题不仅包括“如何结合民族地区的现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宏观问题,同时包括“如何补足民族地区学生几何学习能力方面的短板”“如何让民族地区的孩子在数学课上大胆开口讲话,更好地参与数学学习”等具体的操作性问题。在工作坊环节,培训专家就学员们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精准研讨。“研讨工作坊”瞄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数学学科弱、课堂教学难、专业引领少的短板弱项,精准解决数学教师和教研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这样的模式保证了专家与学员的互动频次和质量,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积极性,提高了培训质量。

凝练“1+1+3”培训模式,跟踪和支撑学员的长期发展。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介绍过“1+1+3”民族地区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雏形,即“1年集中培训+1年教学诊断+3年跟踪指导研究”,将集体培训、行动研究、教研活动、成果展示等融为一体。集中培训和教学诊断侧重集中培训,定位为小规模、高质量的引领示范性培训,跟踪指导研究侧重结合当地实际的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以建立成长档案、专家到岗指导、开展课题研究、举办教研会等形式加以实施。经过6期培训的探索,我们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了“1年集中培训”和“1年教学诊断”的开展策略。

“1年集中培训”把概念教学作为培训的主题。关于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现状的调研发现,教师对概念教学内涵与意义的理解含混,是影响民族地区学生数学学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概念的体系,其中每一个概念差不多都能在中小学数学中找到源头。另一方面,在许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数学课堂上,概念已经被异化为考试的对象,围绕着概念的教学主张往往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中小学数学应有的根基作用很难得以体现。因此,我们将培训的内容着眼于中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瞄准中小学的数学概念与中小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关系,着力挖掘中小学数学概念所具有的根基作用,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分析中小学数学方法和技能的要点。

“1年教学诊断”是在“1年集中培训”完成一年后,按照“原班人马”与“学有所思”两条原则对学员进行第二轮培训。其中“原班人马”是指,所有参加培训人员必须是已经参加过第一期“1年集中培训”的学员,不得换人,同时也不接受新学员。“学有所思”是指,在过去的一年中,受培训的教师要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思、有实践。学员们围绕第一期学习中的“概念教学”进行一节课堂教学设计,并在自己所在地区,面向自己的学生进行实际教学。在此前提下,学员们带着对这节课的思考、困惑来参加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进行说课和现场教学。专家老师们分组对学员说课进行一对一的点评、指导。培训学员经过精心修改和调整后,在内地小学课堂再次执教这节课,开展“真实授课”活动,在自身实践与互相观摩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目前,6期培训已完成“1+1”阶段的活动,系统性的培训增进了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培训团队之间的情感,因为培训而组建的微信群成为培训结束后继续支撑大家开展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学员们将平时教学、考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到微信群中,经常引发大家的踊跃讨论,有时也会产生激烈的争论。微信群逐渐成为长期支持学员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疫情的原因,原计划2020年开展的“+3”阶段工作尚未落实。尽管如此,前6期培训的效果已经凸显出来。

示范培训的效果

教学理念得到改善。云南迪庆学员黄兴艳老师在参加2017年和2018年两期培训之后,教学理念有了明显转变。例如,在教学设计与思考方面,培训前黄老师认为:“以前往往是专家们研究好的教学设计,我们直接拿来用在自己的课堂上。人家都是专家,专门研究之后做出的教案,肯定可以直接用,还需要我们自己费脑子再去研究吗?”但是培训后黄老师开始反思:“某些环节上,别人的方法可能真的不适用。对于我们自己的学生而言,用其他方法可能会更好一点。在看别人教学设计的时候会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了。”

黄兴艳老师是众多参训学员的一个代表,她的反思展现出了绝大部分学员在“1年集中培训”和“1年教学诊断”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变化,反映出培训带给学员们的思考。这些反思带动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做出改变,进而影响身边的同事。

刊发教学论文,自信心得到提高。为了帮助学员们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自信心,我们联系了《小学教学设计》杂志社,开辟专栏,刊发培训学员的教学研究结晶、理念更新后的教学设计与思考,进一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截至目前,《小学教学设计》已经刊登数十篇学员作品。考虑到绝大部分学员从未发表过一篇论文,这样的经历和成果大大提升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帮助学员勇于突破自我,在研究性教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为学员的长期发展与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信念更加坚定。仅靠几天的培训,很难在态度和信念上真正改变教师。变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学员必须长时间 “亲力亲为”地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再实践。

在培训过程中,“真实授课”环节是大部分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学员们面对的不是自己在民族地区所熟悉的学生,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进度有不小的差异。其次,学员们存在严重的自我怀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适应发达地区的课堂教学。再其次,学员们在以往其他的培训中都是观摩优秀课堂,从未尝试过在培训中真正去打磨和教授一节课。

培训过程中,有不少学员跟我们表示,他们的普通话不太好,担心学生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也有一些基层教研员表示,自己很多年不上课了,工作中只是听别人上课,请求能够免去“真实授课”这个环节。我们没有随便同意学员们的请求、放弃任何一个学员,而是和培训专家、学员导师从教学设计本身出发,帮助他们一遍遍地打磨教学设计,安排学员多次进行说课和小范围试讲。在经过一次次的练习之后,绝大部分学员都站在了内地发达地区的讲台上,开展一系列活动,和学生们积极地互动交流。

经历了“真实授课”这一环节的磨炼之后,学员们欣喜地表示授课效果大大超出自己的预期。他们想不到自己的课堂活动也可以丰富多样,想不到自己也可以和学生自如地交流。许多教研员学员表示,以后再也不甘心只是坐在下面听课和点评,一定要重新回到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把新的理念和做法展示给老师们。很多教师学员表示,会把“真实授课”中的收获和心得带回到自己的课堂上,打破原有的“灌输式”教学,大胆地设计丰富的活动和师生交流,并在不断尝试和反思中探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真实授课”这一环节不仅让学员们有了一次全新的锻炼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帮助学员们走出“舒适区”,使他们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能够大胆地进行尝试与探索,不再自我怀疑,树立敢于解决问题的信念。

教研工作的专业性得到加强。通过培训,我们希望为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批“种子”学员,通过他们的“生根发芽”,影响广大一线教师。比如,教研员学员、拉萨市林周县教研室的加录老师,培训后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教研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规范听课、评课的流程,无论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为了鼓励老师们的教学热情,都要首先提出该节课4—5个优点,再提出2—3个不足与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同时做好跟踪记录;教研员亲自上示范课,每名教研员每个学期至少上一节示范课,用实际教学行动引领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校本教研,每学期重点帮助一个教学薄弱学校,教研室全体成员要到校开展教研活动5-6次,为每个学科培养一名校级教学骨干,活动结束时让这名骨干教师上一堂公开课;开展课题研究,全县学校分学科开展小课题研究,从没有经费的小课题研究开始,成熟后去申请自治区的经费支持。

反思与展望

新时代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习得知识,还要具备学科素养。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改变,从过去的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

虽然我们已经开展了6期培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民族地区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仍然任重道远。例如,最近我们看了新疆喀什地区20位老师的40节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录像,发现老师们在教学中的表现都非常认真,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课堂中仍然保留教师权威过重的特点,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较多,学生发言机会较少。绝大部分课堂中,教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学生发言多是浅层次的,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频繁打断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也只是叫一个学生回答,较少关注小组的交流展示,没有起到小组讨论应有的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结果,较少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说得比较多的就是“做做题”“说说答案”等结果性要求,而不是“你是怎么想的”等过程性要求。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错误,很少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反馈。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一般不等学生说完,就直接纠正或叫其他学生回答。可见,面对民族地区教师整体专业水平薄弱的现状,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仍旧面临较大的挑战。

教研员是一个地方教学工作的领头羊,骨干教师是一所学校教学发展的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和专家型教研员,能够为一个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力的专业引领和支撑,是带动一个地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民族地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将远远超过提升他们自身教学修为的意义,可以起到以点带面、水涨船高的作用。

今后,助力民族地区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成长,并以此带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将是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向。在“十四五”阶段,我们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和变革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模式,聚焦优秀骨干教师和专家型教研员的培养,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进而带动民族地区教研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持续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董连春、何伟、卓拉,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