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探路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世文 发布时间:2018.11.21

11月9日清晨,四川省大邑县下起了小雨,原本陈列在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校园里的中小学生艺术作品、课程成果展板不得不披上透明的“纱衣”,尽管天公不作美,但这挡不住全国1000余位乡村教育人和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热情,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大邑县,带着乡村教育实践经验,带着乡村教育发展的疑惑,带着对“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教育”的期待,共同参与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办的四川大邑“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全国推介会暨卓越课程研发高峰论坛、中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2018年年会,共享大邑乡村教育发展经验,共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

“如果说许多年前乡村教育的1.0版是‘有学上’,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乡村教育的2.0版则是‘上好学’,一些地方开始将教育质量理解为升学率;现在,我们要探索面向未来的3.0版乡村教育,即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东平在报告中提出,3.0版的乡村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之路,而四川省大邑县美丽乡村学校建设的思考与行动给全国同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红利的同时,人们不得不面对城镇化浪潮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尤其是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更趋“城市化”,乡村教育的发展日渐“空心化”,乡村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化”,以及乡村学校校园情感的“荒漠化”,成为现阶段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破题?大邑县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的温度,在于校园弥漫的不只是冰冷的分数,在于校园流动的不只是严酷的制度,在于校园传递的不只是喧嚣与浮躁,在于校园充斥的不只是功利与焦虑。”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汤勇说。

大邑县提出美丽乡村学校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品质。他们以县域实际为依据,以优质均衡为追求,以师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环境自然美、管理和谐美、育人身心美、文化特色美”四美乡村学校建设目标,针对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以“共享教师”“全科教师”破解人才短缺难题,以“本土化”教学模式促进高效课堂建设破解教学改革难题,以资源开发、同建共享、购买服务等形式破解课程资源不足难题,在文化特色彰显、卓越课程建设、发展评价改革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在课程建设上,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大邑县的乡村学校构建了涵盖生命课程、公民课程、艺术课程、智识课程及个性化课程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乡村孩子有了自己的合唱团、舞蹈队、乐队、体操队、足球队、文学社、读书会、科学院,为童年涂上了一抹抹幸福的色彩。

“同时,我们给乡村教师一份工作热情,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相信教师的专业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培训、鼓励、引导与激发,不断涌现出许多特色的学校课程和一批名优教师。”大邑县教育局局长杨文学说。

乡村教育振兴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助力,乡村教师成长需要榜样的引领与教诲,乡村学校发展需要在实践中成长。在坚守与变革中,破解危机一定会造就新的生机,乡村教育的可能性就在这些实际的转变当中。

“办出好的教育归根到底不是硬件的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校长的思想理念、教师的素质提升、教育的内涵发展、学校的个性化办学,这些才是一方好教育、一所好学校的关键所在。”汤勇最后表示。

据悉,本次大会还设立了乡村教育与教师发展、课程领导力以及特色课程建设等分论坛,来自全国10余个省份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作主旨演讲。与会代表还分六路走进大邑县近20所美丽乡村学校,观摩当地学校卓越课程建设,现场感受大邑教育的美丽和温度。会议期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同步召开2018年年会,并为评选出的“美丽乡村学校”“美丽乡村校长”“美丽乡村教师”颁奖。

《中国教师报》2018年11月21日第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