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杨根法的“必做”“常做”与“争做”

作者:通讯员 周冰岚 发布时间:2020.04.22
中国教育报

“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事,必做!有利于教师提升的事,常做!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事,争做!”这是号称“门神”的浙江省江山实验小学(下文简称“实小”)校长杨根法嘴边常挂着的一句话。

    守候学生的“门神”

早晨7点半,杨根法迎着朝霞早早来到学校。校长清晨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已然成了实小的一个温暖符号。“实小的蜜蜂课程影响孩子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我,我依然怀揣梦想,愿和孩子们一起飞!”一天的美好,从学生与校长的挥手和击掌启程,彼此传递着满满的力量。

“校长的迎接,不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他的鼓励还赋予了学生信心,对教师也是一种鞭策。”教师王勇直言校长的举动给师生带来的改变。

除此以外,杨根法迎接学生还“站”出了几项新举措。每天出现在校门口,站得久了,让他更加了解学生和家长。在与一些家长的闲聊中,他了解到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上班族,下班时间与放学时间有冲突,就产生了“学校能不能放学后接管孩子一段时间”的想法。于是马上召开会议讨论,得到了大家认可。而正是这个做法,直接推动了当地“四点钟学校”的启动。

十年寒暑,春去秋来,杨根法以一个“门神”站立的姿态,从城东站到城西,把黑发站成了白发,岁月记录下了他与学生的每一次温情互动。

“杨校长给了我们对学校最温暖的记忆,当年他英气挺拔,现在两鬓花白,还是天天早晨站在那里,让人颇有感触,好想再跟他拥抱一次。”他曾经的一名学生已长大成人,说起来还感慨良多。

    随身携带的笔记

杨根法有个习惯,走到哪儿就记到哪儿。来不及记的,他就拍张照片,或者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关键词、标出问题、写个标题,等静下来就开始整理思路,写成教育随笔。

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当然是课堂。“心安之处,是课堂。”这是杨根法几十年来从未改变过的教育初心。只要有空,他便会溜进一个教室,躲在后面,挤在孩子们中间进行随堂听课,认认真真地与孩子们一起学习记笔记。“来到该来的地方,做了对的事,心里确实升腾着安宁,这样的感觉一直让我沉醉。”杨校长曾在随笔中记录下这样一段话。听完课后,他细心总结,密密麻麻地做着笔记,精益求精地准备着他开到各个班、各个结对乡村小学课堂的公开课……

除了记录下课堂中的点点滴滴,他更多地记录着对教育、对学校管理的思考。有一次,无意中听到有位教师说校长很忙,为了签字等了好几回都等不到人。他觉得很惭愧,于是写了篇文章——《校长,别再对老师说你很忙》,文中写道:“会做事的人,对于所面临的事情心中有数,应对自如,胜券在握,自然也就不忙乱。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灵魂需要智慧方能张弛有度。”在日常工作中,杨根法总是遇事反思、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他和同事们一起,主编了班主任工作经验集《用智慧点燃幸福》,开发了乡土校本课程“蜜蜂”等,学校的一切工作,梳理得有条不紊。所以,他在文中的感悟引发了许多共鸣,同时也获得了很多认同和好评。

杨根法的书架上,一摞摞封皮已经磨得泛黄的笔记本,无声收藏着他走上教育岗位31年来数不尽的故事,十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字里行间都是珍贵的体会与感悟。

    心无旁骛的求索

一声“杨校长”,一喊就是16年。说起带学校,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第一次带农村学校时的模式是“城乡结对”。那时,他带的学校刚刚从城郊小学升格为城区小学,自身发展也困难重重。“学校小,不等于没文化;净化、绿化、美化一步步来!”就是从这句话开始,新学期钟声敲响的第一天,他带着班子成员,一起蹲在学校门口的草坪上拔野草。随后的开学第一周,他带头为结对农村学校上教研课,从此,这也就成了他的“开学第一课”——只要是与哪所学校结对,他就第一个去哪里上教研课。通过课堂一线教学,他深刻意识到农村学校的孩子阅读量偏少,于是果断启动了“书香校园”计划,多方筹集资金购书,建起了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小阳光书屋”,让乡下孩子闻着书香,遨游知识的海洋。

2018年,当地教育局实行新一轮的城乡集团办学,并将重心放在了“城乡同步课堂”上。杨根法以“全员参与、全科参与、全程参与”为目标,带领实小在浙江省率先试行同步课堂,相隔百里的两校教师开始了同步教学的尝试。当年临近退休的教师邵素仙,在年轻教师的帮助下,当起了学徒,也加入了同步课堂教学。“这是从教几十年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她欣喜地说。

在几年时间里,杨根法不但促成了十余所学校的结对加盟,还让每一所参与的学校都特色十足,佳绩频传。通过网络,他将学校之间的“同步研修”以及特级教师的优质讲座,分享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沐川幸福小学。2019年4月初,杨根法成立了名校长工作室。面对年轻校长,他以“学增道减,悟者天成”的理念,激励工作室成员们心无旁骛地做好教育,当一名有情怀的好校长,一起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为学生、为教师、为教育,我喜欢,并且甘心付出,乐在其中!”杨根法的话纯粹而质朴。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22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