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用实际行动守护家乡和人民

——3所高校大学生抗疫一线参与志愿服务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陈欣然 曹曦 赵准胜 通讯员 赵宇 赵彦杰 发布时间:2021.01.23
中国教育报

岁末年初,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疫情多发,危急时刻,留校和返乡的大学生穿上“红马甲”,走向抗疫一线参与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守护家乡和人民。这里讲述的是天津师大、黑河学院、通化师范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投身抗疫一线参与志愿服务的故事。

天津师大:河北籍学生投入家乡抗疫

成为核酸检测志愿者的这10余天,早出晚归是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生李恩辉的工作常态。

李恩辉家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得知志愿者招募的消息后,放假在家的李恩辉第一时间报了名。志愿者的任务是为核酸检测的市民录入身份信息,让疾控部门可以准确地追踪到每一个潜在的感染者。

绝大多数居民都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但也有例外。一次,他们去给一名正处在居家隔离期间的货运司机做检测。没有电梯,他们要爬上七楼,爬到五楼时护目镜和隔离面罩就起了雾,让本就厚重不堪的防护服变得更加闷热。入户检测时,司机大叔因隔离时间较长,情绪非常激动,一直要求驻场领导到场才肯配合。经过安抚和劝说,他终于配合采样。当天,类似的上门采样进行了20多次。晚上结束工作脱下防护服,李恩辉才发现头发湿漉漉的,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了。

天津紧邻河北,天津师大的河北籍学生很多,像李恩辉一样放假回家后投入到抗疫中的学子还有很多。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宋晓迎就是其中之一。

1月3日,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发现新冠肺炎病例,傍晚时分就全城封闭。村口建起了防疫帐篷,宋晓迎和另外两个同伴一起在村口协助站岗巡逻,防止人员流动。1月4日到20日,村里近1000名村民先后接受了4次核酸检测,为了尽快完成村民身份信息的录入,宋晓迎经常不吃午饭,最终出色完成任务。

为了稳定村民情绪,让村民了解疫情防控知识和居家隔离的必要性,宋晓迎和志愿者们还主动录制防疫知识临街广播宣传。如今,她已成了村民们纷纷点赞的“小喇叭”。

大学生们在志愿服务中也收获了成长。

“志愿服务让我坚信,抗疫是一件需要全民参与的事情,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尽快阻止疫情蔓延,让大家恢复正常生活。”正在石家庄抗疫的天津师大法学院学生郭世龙说。

黑河学院:“红马甲”奔走抗疫一线

近日,散发疫情让黑龙江省黑河市、绥化市等地的防控力度不断加码。黑河学院寒假返乡的大学生们走出家门,主动加入所在地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这些青春洋溢的“00后”大学生身着志愿者“红马甲”,奔走在抗疫前沿。

2020年12月,黑河市爱辉区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黑河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学校的周密安排下,带着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纷纷返乡。体育学院大三学生孙晓伟顺利返回绥化市绥棱县阁山镇三合村的家中。

1月,疫情再起,在解除居家隔离观察后,19岁的孙晓伟来到当时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三合村朱万福屯做志愿者,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室外巡逻、值守,给隔离家庭送物资。“虽然存在着一定风险,但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我还是想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点儿事。”孙晓伟说。

外国语学院2020级学生樊东博家在绥化市望奎县,离校返家隔离期结束的前一天,望奎县发生了疫情,也是黑龙江这次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拿到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报告的樊东博立刻向望奎青年防疫志愿者协会请缨,主动参加当地疫情防控工作。

最大码的防护服穿在樊东博的身上也变成了紧身衣,直身、弯腰、系鞋带都变得很困难,即使这样樊东博还是坚持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疫情特殊时期,志愿者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作为大学生要有责任和担当,为国家、社会尽一份力。”樊东博说。

“黑河是我生长的城市,我要保护她。”理学院2017级学生闫玉莹在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做志愿者。刚参加志愿服务的前两天,她负责室内消毒杀菌以及核酸检测的秩序维护工作,因为做事细致认真,耐心细心,医院把她调到妇产科为就诊人员提供导医服务。“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涉及不同的人和程序,每一步都不能出错。”闫玉莹说。

“疫情当前,使命在肩。”这些来自黑河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像满天星、像萤火虫,在志愿者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写下生动注脚。

通化师范学院:寒冬深夜燃起“通师红”

“音乐学院加入完毕”“政法学院加入完毕”“教育科学院加入完毕”……近日,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党委向通化市主动请缨,迅速组织学校志愿者队伍,充实通化的疫情防控力量,缓解人手短缺困难。

1月18日晚上8点,108名志愿者集结完毕。晚10点,身着“志愿者”字样红马甲的通化师范学院志愿者连夜奔赴战疫前线,连夜进入工作状态:严格管控卡点、在全员做核酸检测筛查过程中维护秩序、整理社区材料归档、宣传防疫知识、对隔离点开展病毒消杀,这是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

在这支主要由党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中,共有教师83人,学生25人,其中既有学院领导,也有辅导员、教师、机关工作人员,既有年过半百的教授,也有风华正茂的学生……

医药学院的大二学生潘昊晨,疫情开始后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前往社区担任志愿者。在疫情暴发的短短几天里,潘昊晨不眠不休,几乎是连轴转。学校成立志愿服务队后,他在结束了当日晚6点至12点在佟江社区卡点执勤的任务后,又主动替换不方便晚上工作的志愿者。

在这支志愿者队伍中,有两个家庭6口人举家上阵,分别是文学院副院长方东杰、文学院教师曲赫和他们在读研究生的女儿,以及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洪彬、历史与地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石志丹和他们就读高一的女儿。这两个家庭第一时间响应号召,自发报名志愿服务。

校风与家风的传承,在这场疫情大考中熠熠生辉,志愿者们舍小家为大家,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通化师范学院的志愿者们把对人民的爱、对家园的坚守,化作最坚定的行动,为冰天雪地的通化增添了一抹最亮丽的“通师红”。

《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23日第1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