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火炬手:两代海外学子 同一奥运情怀
www.jyb.cn 2008年07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奥运火炬仍在继续传递,在圣火陕西段的传递中,我们的镜头定格在两个火炬手身上,一个是1979年留学德国的体育学博士田麦久教授,一个是现今26岁的被称为“爱国斗士”的留法学子李洹,即便相差数十年,但两人身上仍有着某种共同的东西感动着我们。 ——题记 田麦久其人 “我什么都没有多想,没有很兴奋,只是惦记着一件事,怎么跑才看起来更像一个正常人。”田麦久如是说。 7月3日下午,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咸阳站传递活动在陕西咸阳进行,有一名火炬手是位年近七旬、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老人。他也是一位培养了无数运动健将,远离了运动场数十年的人。 这位老体育工作者便是田麦久,他是中国第一位留洋体育学博士。 “我还要继续为我们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笔者问及田教授在当日传递火炬时的感受,田教授的回答让我们有些惊讶,“当时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我什么都没有多想,没有很兴奋,只是惦记着一件事,怎么跑才看起来更像一个正常人。以至于我快跑完时才想起自己还没有招手,就赶紧向大家挥挥手。” 原来1940年出生的田教授,16岁时便是全国少年田径冠军,1979年留学德国,在一次去学院的路上遭遇车祸,从此失去了左腿,再也不能进行他所热爱的中长跑运动。 所以火炬传递时短短的60米的路程,对于一般人或许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田教授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他仍坚持着“漂亮”地跑完这一棒,而这种坚忍拼搏的精神贯穿着他整个人生,也是他们那一代人对体育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最好诠释。 英国的一位中长跑教练曾在《论跑》中这样写道:最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是当你感觉到呼吸极度困难、心脏仿佛爆裂,你仍然告诉自己还能继续下去…… 田教授告诉我们,这是他在10多岁时读到的一本书,这段话一直深深地烙印在他心里。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中长跑教练,培养更多的人,1979年,田教授来到了当时的体育强国——德国,并在德国科隆体育学院进修。 德国留学的那段经历,对田教授影响巨大,不但给了他宝贵的学习先进体育理念的机会,也让他在一次车祸中永远地失去了左腿。 车祸虽然让田教授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在运动场上亲身示范指导学生的教学,但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在实现着自己的体育梦想。他提出并建立项群训练理论及耐力性项目训练的翼项系数理论,几十年来积极完善着我国体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积极推动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我这一辈子是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了的,但我没想到我还能成为奥运火炬手,肩负起传递奥林匹克精神的使命,这让我激动不已!我虽然已年近古稀,但精神还很好,我还要继续为我们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一点贡献!”当得知被推举为火炬手时,田麦久教授深情地说。 除了作为火炬手传递圣火和奥运精神外,田教授还针对奥运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为迎接奥运这一盛事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 在田教授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字,写着“达观”两个字,田教授告诉笔者,他很喜欢那两个字,每次整理办公室,他都会把这幅字留下。 而田麦久只是上一代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中的一员。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国外努力学习,而又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回到祖国,尽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见证了祖国的磨难和成长,这次的北京奥运盛会更是时时刻刻牵动着他们的心。 北京奥运即将开幕,当笔者问及田麦久对此次奥运的期待时,“精彩——竞技的精彩!”他这样说。 李洹其人 “我们成千上万为祖国呐喊的留学生都是火炬手!”奥运火炬手李洹如是说。 李洹,留法学子。由北京奥组委推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境内传递西安段的火炬手。 传递火炬当日,李洹在迎接火炬时单膝跪地,深情地亲吻火炬。这一幕给所有关注火炬传递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跑的过程中,李洹一直将左手放在心口,满怀着荣耀、自信和激情。“一路上,我是用心去感受这段最精彩的里程。”李洹说。 “一路上,我是用心去感受这段最精彩的里程” 如此发自内心的语言,来源于作为一个海外学子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奥运的热情。 作为海外学子的一员,李洹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2008年4月19日,留法学子和旅法华侨华人在巴黎举行“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集会。李洹发表长篇法文演讲,对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表达了中国人的严正抗议。 李洹代表着海外学子,以一种和平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海外学子坚定而理性的爱国之情,赢得了不少西方人士的称赞,获得不少西方媒体的认同,也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 正是这群年轻的海外学子,在向西方人展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的同时,也向他们表明中国人民是那样的纯朴、大度和智慧。 “留学生应做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留学生接触了两国文化,受过两种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懂两种语言,了解两个社会的文化差异,能更好地充当两方之间的传声筒。”李洹面对媒体如是说道。 在整个奥运圣火的传递中,海外学子与圣火同行。他们把国旗举得更高,把口号喊得更响,为中国呐喊,为奥运呐喊。他们有的直接回国做奥运志愿者,有的在异国为奥运广泛地宣传……以自己的行动关注中国,支持奥运。 “北京加油!中国加油!”“One World,One Dream”,是所有海外学子共同的语言。因圣火的传递,因北京奥运,把海外学子的心与祖国贴得更近。 后记 无论是田麦久还是李洹,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留学生还是如今的海外学子。即使跨越数十年历史的变迁,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和祖国共同进退的决心和激情,却是永远共同的语言,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为奥运为祖国做着自己的贡献。 就像李洹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奥运的一环,更是中国的一环。最大的责任就是把自己能做到的尽可能做到最好。”
(责任编辑 盛颖霞) ![]() |
- 清华环境学院大四学生周慧当选伦敦奥运火炬手10-11
- 火炬手走进工商大学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11-11
- 奥运火炬手进校园——青年成长论坛举行12-11
- 听奥运火炬手讲感受(图)08-28
- 火炬手走进宁夏希望小学 鼓励孩子勇于攀登高峰07-09
- 小火炬手谢宇阳:将勇气传给灾区小伙伴06-12
- 上海交大学生火炬手陈欢:希望自己跑得越慢越好05-24
- 澳洲中国学子:担任火炬手意味着责任与分享04-23
- 绵阳学生为火炬手加油(图)08-06
- 留学生火炬手:请放心地把火炬交给“80后”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