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国际时讯|国际要闻| 国际观察|政要演讲| 中外交流|国际人物| 国际时评|汉语推广| 海外学人|出国留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教育 > 出国留学>正文

留学生志愿者:地震灾区孩子是永远的牵挂

www.jyb.cn 2008年07月24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山东日照钢铁厂安康家园的食堂里,聚集着几百个来自四川灾区的孩子。他们最大的17岁,最小的5岁,由于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安置在这里。

  距“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近两月的一天,这些孩子迎来了久违的“亲人”——一些有留学背景的志愿者,他们在地震发生后参加了中国留学人才基金会招募的留学生心理救援团,奔赴灾区,并和其中的一些孩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正是拉歌时间,孩子们被志愿者围着,一个个站起来唱自己喜欢的歌。一个12岁的男孩唱着“隐形的翅膀”,声音脆脆的,还没有完全脱离稚气,但歌声中,却有一种超出年龄的,不屈的力量。一个更小的女孩拿起了话筒,歌声响起:“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一个个低下了头。

  又唱了几首歌,孩子们回到各自的宿舍。这是日照钢铁厂为职工新建的单元房,让出来成为孩子们的新家。每个单元安置4个孩子,由一个爱心妈妈陪伴。志愿者们来到宿舍,和孩子们一起玩跳棋,给他们讲故事,帮他们改作文。孩子们唱起自己填词的大长今插曲:雾来了,雾来了,我们哭了,想爸爸想妈妈想有个家。雾散了,雾散了,我们笑了,有叔叔有阿姨还有新家……他们唱得很认真,也很平静,倒是屋里的爱心妈妈和志愿者们全都湿润了眼睛。

  和志愿者们一样牵挂孩子们的还有一位叫熊浩然的同志,也被大家看作是留学生心理救援团的一员。其实,他是济南军区猛虎师的拟转业干部,地震那天正在老家做转业的准备工作。听到地震的消息他从家里赶到机场和部队汇合,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猛虎师的官兵在震后的搜救中见到这些失去双亲的孩子们,实在放不下对他们的牵挂,就决定抽调得力的干部战士,为孩子们建立一个临时的新家。28岁的熊浩然,就这样成了孩子们的熊叔叔。

  白天在帐篷教室里,或是营地边的小树林里,熊浩然和留学生心理救援团的队员一道给孩子们讲自强不息的道理,督促他们背古诗。晚上在男生宿舍,他给大家演示单臂俯卧撑等功夫。孩子们进了被窝还要闹一阵,熊浩然和孩子们聊天,开玩笑,仿佛一个在睡前陪伴孩子的父亲。

  孩子们到日照后,熊浩然通过电话,密切关注着每个孩子的状态,关注着他们适应新生活的过程。在山里自由惯了的孩子,很难适应城市小区里封闭的生活,情绪起伏很大。电话里的谈话太短太浅了,很难安抚这些还没有完全走出悲痛的心。于是这一天,熊浩然突然出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

  安康家园小区的铁门外,熊浩然在和保安交涉。这时一辆车驶进了铁门,车上下来一群放学的孩子。几个孩子兴奋地喊起来:“熊叔叔!”一下子高高矮矮十几个孩子围到了铁门前,脸上的神情如看见了久别的亲人。小伙子叫着每个孩子的名字,眼中闪着热切的光。门口孩子的聚集引来了园长,小伙子向园长解释,自己是志愿者,和这些孩子一起生活过,这次坐了20个小时的长途车来这里,希望进去看看孩子们。园长说没有介绍信是不准探视的,这是上面的规定。孩子们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有个男孩甚至流泪了。园长无奈,破例向小伙子敞开了门。

  无论是留学生心理救援团的队员,还是熊浩然这样的编外队员,对这些孩子们都有一份永远的牵挂。

 

(责任编辑 盛颖霞)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盛颖霞}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走班制下的“水墨潇湘”课程
  • 一次同课异构引发的思考
  • 蝶园的故事
  • 得评价者得课程
  • 我、学、校的40年“剧变”
  • 变指定必学为个性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 “恋爱假”不只是感情留人
  • 教师减负需要行政瘦身
  • 多部门联合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
  • 这个寒假只做父母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四川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级中学汶川地震五年纪05-18
  • 光明日报评论员:发扬抗震精神构筑安全保障05-15
  • 光明日报评论员:真善美在砥砺中光华绽放05-14
  • 光明日报评论员:科学让抗震救灾更有力有序05-14
  • 光明日报评论员:以抗震精神书写重建新篇05-14
  • 人民时评:铭记灾难,才能“梦想起飞”05-13
  • 探访新北川中学:磨难中汲取办学正能量05-13
  • 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之际:见证"中国力量"05-13
  • 写在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汶川彰显"中国精神"05-12
  •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力量05-12
  • 顺利留学的思考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
  • 第28届世界大冬会中国代表
  • 2016年度留学关键词
  • 回望2016探寻教育未来
  • 低龄留学是否违反《义务教
  • 高素质“双创”人才帮爱尔
  • 外国研究团队来华参观
  • 美国幼儿阅读习惯是这样炼
  • 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

热点专题

  •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办好公平优质教

  • 2017全国两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国际观察

更多
  •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国路径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

  • 芬兰:“三步走”成就

  • 新加坡补课班膨胀的背

  • 英式早教为何这么牛?

热点专题

更多
  • 2016年考试月历
  • 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
  • 带你看懂新版SAT考试
  • 聚焦艺术生出国学“艺”
  • 暑期海外游学值不值?
  • 雷夫访华:演讲与对话
  • 画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中日韩美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
  • 校园惨案:暴力背后的孤独
  • 盘点:2009,友谊的足迹

中外交流

更多
  • 全球最大"慕课"提供商进军中国职业教育培训领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人身上
  • 借鉴德国职教经验
  • 2017年“欢乐春节”打造全球布局
  • 孔子学院:让世界读懂文明中国
  • 中英将开展英国英语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对接研
  •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
  • 英国教育大臣:“期待中英交流让师生获益更多
  • 访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校长:中国的帮助给我们希
  •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第四次会议于12月在上海举

汉语推广

更多
  • 孔子学院迈向新十年: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出海
  • 克服洋腔洋调 学说标准汉语
  • 学汉语就要“拿腔拿调”
  • 孔子学院改变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命运
  • 亚非地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结业
  • 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收官
  • 刘延东:孔子学院像中国结和奥运五环,属于中
  •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巴西赛区决赛落
  • 英国政府资助孔院推广汉语教学
  • 湖南城市学院与加纳海岸角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