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国际时讯|国际要闻| 国际观察|政要演讲| 中外交流|国际人物| 国际时评|汉语推广| 海外学人|出国留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教育 > 国际观察>正文

芬兰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落地

www.jyb.cn 2017年01月25日    来源:光明日报

  在当今世界剧烈变革的大背景下,芬兰社会也正在发生多方面的变革。如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高素质人才日益紧缺;国际流动性元素增多、移民显著增加、新技术新媒体催生新的社会活动模式,芬兰社会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为应对这些变化,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于2016年8月开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新课程对综合素养的界定

  根据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综合素养由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愿等要素共同组成,指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这种跨越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是促进学生成长并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

  芬兰新国家课程共提出七大方面的综合素养,分别为“思考和学习素养”“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达素养”“自我照顾和日常生活管理素养”“识读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就业和创业素养”“社会参与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素养”等。

  以“思考和学习素养”为例,它主要包括知识和信息建构、探究和创新、合作学习、对知识和信息的开放包容态度、学习的自信力和主人翁意识等。

  国家课程标准从多方面融入综合素养

  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从多方面融入综合素养,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具备切实的政策基础和宏观指导方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各学段厘清综合素养的总体培育目标。

  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总体培育目标,根据1~2年级、3~6年级、7~9年级这三个不同的学段进行细化,使不同学段的综合素养培育目标遵循由浅入深、渐次推进的原则。

  1~2年级:该学段旨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自我认知并树立自尊自信。学校要为孩子创设一种互动的、鼓励性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感到被倾听、被关注、被欣赏。学校需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养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学会彼此合作、善于观察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社区的多样性,并为他们提供在大自然中开展活动的机会。

  3~6年级:在上一学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尊自信,逐步形成个体身份认同。该学段是促使儿童养成可持续生活方式,并认识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关键时期。

  7~9年级:在该学段,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与成熟,他们具备更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但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及学校的日常管理变得更具挑战性。学校需要创设更优质的学习环境,让青年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并使他们对周围世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该阶段有助于学生认清自身特长,并对未来发展开展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估。

  地方课程与学校年度计划细化综合素养培育方案

  在芬兰,地方课程和学校年度计划对创造性地细化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虽然地方和学校有着较大的课程自主权,但也必须建立在国家课程标准之上。

  芬兰国家新课标规定,地方课程基于地方视角,可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创造性的细化和补充。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课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地方特点、学生需求、本地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而学校年度计划则是对地方课程的进一步细化,它既以地方课程为基础,同时也考虑校情,包括师资情况、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等。

  总之,芬兰的地方课程和各学校的年度计划与国家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运转体系,为综合素养的落地提供重要保障。

  学科融合式教学强力推进综合素养落地

  芬兰基础教育新课改包括多个方面,如基于信息技术使学习环境突破教室和学校围墙的空间局限,学生在较低学段就要学习基础编程课,并且有选修艺术和手工课的机会,学习评价进一步多元化等等。这些改革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其中,“学科融合式教学”是最引人关注也是最核心的改革内容。

  学科融合式教学依托于“多学科学习模块”课程。这种课程即依据一些源于学生生活现象的学习或研究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并模块化的课程。如根据“欧洲地理认知”这一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将同时涉及地理、数学、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等跨学科的知识。

  学科融合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现象或知识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和他人的交往互动,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会贯通,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落地有着强力的推进作用。(李栋、康建朝,作者单位:李栋,芬中教育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康建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彭诗韵}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走班制下的“水墨潇湘”课程
  • 一次同课异构引发的思考
  • 蝶园的故事
  • 得评价者得课程
  • 我、学、校的40年“剧变”
  • 变指定必学为个性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 “恋爱假”不只是感情留人
  • 教师减负需要行政瘦身
  • 多部门联合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
  • 这个寒假只做父母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芬兰:“三步走”成就好老师02-28
  • 学科融合式教学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01-25
  • 芬兰新课改“落地”有章法12-02
  • 被误读的芬兰:我们没有废除学科11-25
  • 疯传芬兰废除学科谣言,是教育不自信11-24
  • 芬兰为何没有教育督导制度10-26
  • 芬兰新一轮教育改革:着眼未来国民素质和能力09-18
  • 中芬教育专家比较课程改革:让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角08-15
  • 芬兰高考面面观06-14
  • 芬兰:将“信任”发挥到极致06-03
  • 顺利留学的思考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
  • 第28届世界大冬会中国代表
  • 2016年度留学关键词
  • 回望2016探寻教育未来
  • 低龄留学是否违反《义务教
  • 高素质“双创”人才帮爱尔
  • 外国研究团队来华参观
  • 美国幼儿阅读习惯是这样炼
  • 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

热点专题

  •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办好公平优质教

  • 2017全国两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国际观察

更多
  •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国路径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

  • 芬兰:“三步走”成就

  • 新加坡补课班膨胀的背

  • 英式早教为何这么牛?

热点专题

更多
  • 2016年考试月历
  • 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
  • 带你看懂新版SAT考试
  • 聚焦艺术生出国学“艺”
  • 暑期海外游学值不值?
  • 雷夫访华:演讲与对话
  • 画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中日韩美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
  • 校园惨案:暴力背后的孤独
  • 盘点:2009,友谊的足迹

中外交流

更多
  • 全球最大"慕课"提供商进军中国职业教育培训领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人身上
  • 借鉴德国职教经验
  • 2017年“欢乐春节”打造全球布局
  • 孔子学院:让世界读懂文明中国
  • 中英将开展英国英语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对接研
  •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
  • 英国教育大臣:“期待中英交流让师生获益更多
  • 访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校长:中国的帮助给我们希
  •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第四次会议于12月在上海举

汉语推广

更多
  • 孔子学院迈向新十年: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出海
  • 克服洋腔洋调 学说标准汉语
  • 学汉语就要“拿腔拿调”
  • 孔子学院改变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命运
  • 亚非地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结业
  • 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收官
  • 刘延东:孔子学院像中国结和奥运五环,属于中
  •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巴西赛区决赛落
  • 英国政府资助孔院推广汉语教学
  • 湖南城市学院与加纳海岸角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