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国际时讯|国际要闻| 国际观察|政要演讲| 中外交流|国际人物| 国际时评|汉语推广| 海外学人|出国留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教育 > 国际时讯>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眼中的中国文学

www.jyb.cn 2015年10月28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 史竞男)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日前在京说,中国文学已树起了一座丰碑,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然而,西方社会长期以来都忽视了这座丰碑。忽视归忽视,中国文学依然一直散发着它的影响力,从未间断。”

  在日前举办的北京大学首届“博雅人文论坛”上,克莱齐奥围绕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中的地位这一主题表示,中国文学的影响已经遍及全人类文明,成就显著可见,相信未来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将展现出新的形象。

  在这位法国作家看来,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通过诗歌或故事的形式早已流传于整个东方世界,从印度到波斯,远及阿拉伯世界。每当阅读中国的唐诗,都会惊讶于其“现代性”“印象主义风格”及象征特点。这种诗歌随着文化间的自然传播渗入西方思想之中,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学的走向。

  “到了近代,鲁日满、雷慕莎等人开始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译介。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文人‘发现’中国文学这座丰碑,已然成为重要事件,颠覆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勒·克莱齐奥说,中国是世界文化的巨大宝库之一,这个发现要归功于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著作译本,也要归功于据说拿破仑及俾斯麦都了然于心的一部作品——《孙子兵法》。随后,中国古典小说家曹雪芹与吴承恩的作品也被译介到西方世界,中国文学最终得以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谈及对文学与全球化的理解,勒·克莱齐奥认为,全球化的进程在很长时间以内,都是西方征服者一种新的殖民手段。文明,包括文学,成为一小撮国家的专利,这些国家试图向被其统治的国家输出生活方式与审美标准。

  “中国文学回归世界文学大舞台,对于理解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人类文明,至关重要。在当今的新时代,文化交流成为维持和平的一大有力手段,中国文学会继续做出杰出贡献。”勒·克莱齐奥说。

  此外,他还表示,中国的新文学也许将不同于以往中国文学所呈现的形象,将脱离陌生性和鲜明的异域情调。

  “像老舍、鲁迅这样的小说家,在狄更斯与萨克雷的影响下,发明了中国近代的现实主义;莫言在拉美作家胡安·鲁尔福与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在其作品中发明了一种抒情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些中国作家又会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作家带来灵感。”勒·克莱齐奥说。

  在他看来,中国文学就是这样融入众多思想潮流与审美潮流之中,在思想汇聚的浪潮起伏之中,促进着世界和平与人类的相互理解。

  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当今法国文坛领军人物,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庄元}
最新新闻
  • 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 学校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 传统戏曲进校园
  • 共读 共聊 同生长
  • “课程超市”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 第二届全国水处理与回用学术会议在青岛举行
  • 教育部: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
  • 张宁:图画书让孩子多些面对世界的信心
  • 北京:有户籍无房家庭子女可在租住地入学
  • 广州要求八十二家校外培训机构整改
  • 上海:每年投亿元建高校马院
  • 浙江:培养“双学科”高中教师
  • 全面推动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 郭宏成:带领师生走向诗和远方
  • 杜文斌:九年,只为阅读而痴迷
  • 曹勇军:经典夜读 光照前路
  • 曹鸿飞:缔造阅读的“温州模式”
  • 毕英春:课内海量阅读的行动者
  • 薛志芳:“多学科交汇阅读”带动学校课程发展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袒护“问题教授”,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声誉受损02-24
  • 谈“诺贝尔哥”不能不讲思维文明02-23
  • 谁在冒名“煲鸡汤”12-31
  • 沈阳农大教授陈启军应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活动11-24
  • 让“诺奖”成为“额外的奖赏”11-11
  • 屠呦呦获诺奖 折射国内科研哪些问题?10-23
  • 勒克莱齐奥:介入的“局外人”10-23
  • 梁好:留下每名学生的足迹10-23
  • 没事别吃“青蒿素”10-22
  • 第二个“屠呦呦”何时到来?10-19
  • 顺利留学的思考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
  • 第28届世界大冬会中国代表
  • 2016年度留学关键词
  • 回望2016探寻教育未来
  • 低龄留学是否违反《义务教
  • 高素质“双创”人才帮爱尔
  • 外国研究团队来华参观
  • 美国幼儿阅读习惯是这样炼
  • 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

热点专题

  •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办好公平优质教

  • 2017全国两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国际观察

更多
  •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国路径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

  • 芬兰:“三步走”成就

  • 新加坡补课班膨胀的背

  • 英式早教为何这么牛?

热点专题

更多
  • 2016年考试月历
  • 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
  • 带你看懂新版SAT考试
  • 聚焦艺术生出国学“艺”
  • 暑期海外游学值不值?
  • 雷夫访华:演讲与对话
  • 画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中日韩美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
  • 校园惨案:暴力背后的孤独
  • 盘点:2009,友谊的足迹

中外交流

更多
  • 全球最大"慕课"提供商进军中国职业教育培训领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人身上
  • 借鉴德国职教经验
  • 2017年“欢乐春节”打造全球布局
  • 孔子学院:让世界读懂文明中国
  • 中英将开展英国英语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对接研
  •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
  • 英国教育大臣:“期待中英交流让师生获益更多
  • 访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校长:中国的帮助给我们希
  •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第四次会议于12月在上海举

汉语推广

更多
  • 孔子学院迈向新十年: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出海
  • 克服洋腔洋调 学说标准汉语
  • 学汉语就要“拿腔拿调”
  • 孔子学院改变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命运
  • 亚非地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结业
  • 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收官
  • 刘延东:孔子学院像中国结和奥运五环,属于中
  •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巴西赛区决赛落
  • 英国政府资助孔院推广汉语教学
  • 湖南城市学院与加纳海岸角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