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国际时讯|国际要闻| 国际观察|政要演讲| 中外交流|国际人物| 国际时评|汉语推广| 海外学人|出国留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教育 > 海外学人>正文

父母在 远游必有方

www.jyb.cn 2016年11月10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女儿,什么时候能回家?爸妈想你了”。父母一句叮咛让我百感交集,在外漂泊已多时,不禁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一本《论语》常伴左右,时时翻读,警醒自己,勿忘本源。而今日翻看,读到一则,“父母在不远游”,平平淡淡的几个字,却润湿了我的眼。

  少年时代的我一向乖巧,时时跟随父母。每日我放学到家,家中便已备好美味佳肴;每逢周末假日,我们会去郊外游玩,一家人其乐融融,好不自在。对于那时的我而言,游子侠客们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远不及和父母共享柴米油盐酱醋茶。

  直到17岁的某日,我偶然看到《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这本书,从那时起,我便一心笃定要离开故土。于是在17岁的那年夏天,与父母经历了一番讨论后,我做出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决定:到远方求学。

  在国外上大学后,我有了时间的自由支配权,于是开始一次次地背包旅行,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我感受过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也仰望过世界屋脊的巍峨雄壮。在欧洲交换的半年时间里,我独自到过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攀登过阿尔卑斯山,跨越过土耳其海峡,这时我才发现,原来世界比想象中的更加精彩。我在旅行中与不同国家的人结识,我们对酒高歌、共诉衷肠、感受到了别样的文化。同时,我也学会了尊重理解他人。

  在求学归来后,父母对我说,“孩子,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因为你走过我们未曾涉足的路,见过我们未曾见过的世界。所以你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只管前行吧!”于是,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前往南半球的“文化之都”——澳大利亚墨尔本进一步深造。早已习惯了独立生活的我如今独当一面,初到学校一个月,我便开始筹办大型活动;期间还担任了媒体驻站特约记者,奔波采访……而我的校园生活也非常精彩,我经常与中外同学聚会交流,在一次次跨文化的交谈中,碰撞思想、求同存异。

  而如今,我又面临新的挑战。22岁,我开始尝试创业,成立青少年成长平台,为有和我一样想法的年轻人筑造梦想家园。

  我很幸运,有尊重我的决定、支持我前往远方的父母;我也开始相信,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在家乡循规蹈矩度过十余年后,我期待不一样的生活,“远游”好似我生命的一段插曲。虽然不是主旋律,但也不可或缺。如今的我,虽然怀念家乡,思念父母,但仍旧怀揣勇气,继续上路,追逐远方的风景。我漂泊在外,但求无悔。至于插曲过后是回归主旋律还是给自己安排另外一段插曲,那便是生命未知的乐趣了。

  转瞬间,我离开父母已多时,就这样在异乡悄然地长大了。每每我有佳讯,便会告知父母,他们会由衷地为我喝彩,也因我而骄傲。虽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路向前。而我认为,这也是父母期待看到的我的模样。虽然如今仍留学在外,我却深信:只要心系父母,不忘初心,即便前方路险,亦可挑战。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彭诗韵}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走班制下的“水墨潇湘”课程
  • 一次同课异构引发的思考
  • 蝶园的故事
  • 得评价者得课程
  • 我、学、校的40年“剧变”
  • 变指定必学为个性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 “恋爱假”不只是感情留人
  • 教师减负需要行政瘦身
  • 多部门联合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
  • 这个寒假只做父母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网络“抹平”了你和父母与世界的距离02-07
  • 身为父母,我们为什么要很努力!01-04
  • 科学养育 不做“疑病症”父母12-23
  • 父母三种陪伴孩子受益一生12-23
  • “刚刚好”的父母是最好的11-25
  • 97%受访一线城市年轻人表示身边人买房要靠父母11-27
  • 今天你不“坑娃” 将来娃才不会“坑爹”11-24
  • 父母的成长也需要因材施教11-17
  • 新华时评:要把为人父母当成一门大学问来做11-14
  • “读写文明”时代的父母遭遇“电子文明”时代的娃11-14
  • 顺利留学的思考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
  • 第28届世界大冬会中国代表
  • 2016年度留学关键词
  • 回望2016探寻教育未来
  • 低龄留学是否违反《义务教
  • 高素质“双创”人才帮爱尔
  • 外国研究团队来华参观
  • 美国幼儿阅读习惯是这样炼
  • 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

热点专题

  •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办好公平优质教

  • 2017全国两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国际观察

更多
  •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国路径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

  • 芬兰:“三步走”成就

  • 新加坡补课班膨胀的背

  • 英式早教为何这么牛?

热点专题

更多
  • 2016年考试月历
  • 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
  • 带你看懂新版SAT考试
  • 聚焦艺术生出国学“艺”
  • 暑期海外游学值不值?
  • 雷夫访华:演讲与对话
  • 画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中日韩美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
  • 校园惨案:暴力背后的孤独
  • 盘点:2009,友谊的足迹

中外交流

更多
  • 全球最大"慕课"提供商进军中国职业教育培训领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人身上
  • 借鉴德国职教经验
  • 2017年“欢乐春节”打造全球布局
  • 孔子学院:让世界读懂文明中国
  • 中英将开展英国英语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对接研
  •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
  • 英国教育大臣:“期待中英交流让师生获益更多
  • 访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校长:中国的帮助给我们希
  •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第四次会议于12月在上海举

汉语推广

更多
  • 孔子学院迈向新十年: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出海
  • 克服洋腔洋调 学说标准汉语
  • 学汉语就要“拿腔拿调”
  • 孔子学院改变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命运
  • 亚非地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结业
  • 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收官
  • 刘延东:孔子学院像中国结和奥运五环,属于中
  •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巴西赛区决赛落
  • 英国政府资助孔院推广汉语教学
  • 湖南城市学院与加纳海岸角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