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国际时讯|国际要闻| 国际观察|政要演讲| 中外交流|国际人物| 国际时评|汉语推广| 海外学人|出国留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教育 > 海外学人>正文

谢谢这份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

www.jyb.cn 2016年12月23日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一年转眼间过去,我的留学生涯也接近了尾声。告别时,我会对班上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都说一句相同的话;“Regardless, thank you.(无论如何,谢谢你)”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为我带来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

  在美国的这一年里,有一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7月的时候,一部叫《小别离》的电视剧红极一时。我慕名阅读了原著。这部书描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费尽心思将初三的女儿送出国读书的故事。看完后,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朵儿的爸爸妈妈坚信朵儿出了国就一定能得到幸福呢?”我问妈妈。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低龄孩子出国留学是持反对态度的。回首过去一年的留学生涯,我认为自己经历过的痛苦远远多于快乐。即使到现在,挥之不去的梦魇还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梦见自己坐在餐厅的长凳上,左右各坐着一个声音清脆明亮的金发女孩。她们兴奋地交谈着,嘴唇飞快地舞动,我茫然地坐在中间,很努力地去听,却没有听清楚她们说的任何一个词。

  我又梦见老师正在给我交代一个什么任务,但老师含糊的口音和过多的生词,使我无法理解她究竟在说什么。我不停地说“Pardon me”,老师不停地重复,我又不得不全力以赴去理解那一长串复杂的指令……

  我还梦见我坐在校车上,车上混杂着白人的汗酸味,黑人的香水味,校车座椅的皮革味。破旧的发动机轰隆隆地怒吼着,身后的黑人无休止地吵闹,臃肿的校车司机扯着嘶哑的嗓子维持秩序。语言不通的我无法融入那繁华的喧嚣,只能静静地坐在车窗边,茫然地看着窗外的景色,看着一栋栋建筑、一棵棵绿树飞驰而过……仿佛一场没有终点的漫长旅途。

  那时的我,是那样孤独,那样惶恐。

  我曾苦笑着对妈妈说:“幸好我只是来一年,如果再久一点,我估计自己会得自闭症。”

  记得很久前,有一次我心情不好,在第N次被好奇的黑人同学问“How do you like America(你觉得美国怎么样)?”时,我没有敷衍地回答“good”,而是狠狠地吼了一句:“I detest America! I detest you!(我讨厌美国,我讨厌你!)”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一年就这样过去,在即将离开美国之际,我不知为何又想起了这件事情。假如现在有人再问起我对美国的印象,我将会怎么回答?还会像当时的自己一样,口口声声中充满了对美国的怨恨吗?

  就像背着一个很重的背包,走了一段很长路,曾疲惫过,恼怒过,差点坚持不下去。终于走到这一天,终点近在眼前。放下背包和曾经的负面情绪,沉淀在深处的成就感和喜悦,渐渐涌上心头。

  语言不通固然带给我孤独和痛苦,却也将我与校园的喧嚣隔离开,让我在这里得到了专属于自己的一小片空间,沉下心来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虽然现在,我仍无法将英语说得如同母语般流利,却已经开始听懂老师的只言片语,开始学会在与同学聊天时发表自己的评价与感悟。

  再说一说低龄孩子该不该来美国留学的问题。如今,我的回答是,要看你对美国的定位。假如你将美国当成一条通往成功和幸福的捷径,那还是算了吧。成功的路上往往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在中国,孩子们固然有成绩带来的压力,但留学生光鲜的外表和流利的英语下,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孤独和心酸。

  然而,No pain, no gain(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经历过烈火的洗礼,才会成为涅槃重生的凤凰;痛苦的挣扎,往往能铸造破茧成蝶的成长。越来越多思想的沉淀,越来越流利的口语……上帝是公平的,所有受过的苦都将得到相应的收获。如今,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微笑着说,我这一年在美国,没有白过。

  告别时,我会对班上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无论是伤害过我的人,还是帮助过我的人,都说一句相同的话;“Regardless, thank you(无论如何,谢谢你).”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为我带来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很多年以后,我也许不会记得你们的面孔,但是这段和你们一起走过的时光,会被我永远珍藏在记忆的宝库中……(作者系美国佛罗里达州Kanapaha Middle School八年级学生)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彭诗韵}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走班制下的“水墨潇湘”课程
  • 一次同课异构引发的思考
  • 蝶园的故事
  • 得评价者得课程
  • 我、学、校的40年“剧变”
  • 变指定必学为个性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 “恋爱假”不只是感情留人
  • 教师减负需要行政瘦身
  • 多部门联合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
  • 这个寒假只做父母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美国学校里的阅读盛宴02-24
  • 留学遇到危险那些事儿02-20
  • 顺利留学的思考02-17
  • 留学在外需补“防骗”这堂课02-13
  • 我眼中的加泰罗尼亚02-13
  • 在蒙纳士大学的日子02-13
  • 国外的“大年”家乡的美食02-13
  • 脱欧导致英商学院国际学生流失01-20
  • 独立 留学重要一课01-20
  • 新西兰留学关键词01-20
  • 顺利留学的思考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
  • 第28届世界大冬会中国代表
  • 2016年度留学关键词
  • 回望2016探寻教育未来
  • 低龄留学是否违反《义务教
  • 高素质“双创”人才帮爱尔
  • 外国研究团队来华参观
  • 美国幼儿阅读习惯是这样炼
  • 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

热点专题

  •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办好公平优质教

  • 2017全国两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国际观察

更多
  •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国路径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

  • 芬兰:“三步走”成就

  • 新加坡补课班膨胀的背

  • 英式早教为何这么牛?

热点专题

更多
  • 2016年考试月历
  • 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
  • 带你看懂新版SAT考试
  • 聚焦艺术生出国学“艺”
  • 暑期海外游学值不值?
  • 雷夫访华:演讲与对话
  • 画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中日韩美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
  • 校园惨案:暴力背后的孤独
  • 盘点:2009,友谊的足迹

中外交流

更多
  • 全球最大"慕课"提供商进军中国职业教育培训领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人身上
  • 借鉴德国职教经验
  • 2017年“欢乐春节”打造全球布局
  • 孔子学院:让世界读懂文明中国
  • 中英将开展英国英语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对接研
  •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
  • 英国教育大臣:“期待中英交流让师生获益更多
  • 访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校长:中国的帮助给我们希
  •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第四次会议于12月在上海举

汉语推广

更多
  • 孔子学院迈向新十年: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出海
  • 克服洋腔洋调 学说标准汉语
  • 学汉语就要“拿腔拿调”
  • 孔子学院改变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命运
  • 亚非地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结业
  • 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收官
  • 刘延东:孔子学院像中国结和奥运五环,属于中
  •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巴西赛区决赛落
  • 英国政府资助孔院推广汉语教学
  • 湖南城市学院与加纳海岸角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