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国际时讯|国际要闻| 国际观察|政要演讲| 中外交流|国际人物| 国际时评|汉语推广| 海外学人|出国留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教育 > 中国视线>正文

世界汉学大会2007:世界在和我们对话(组图)

www.jyb.cn 2007年03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汉学让我们重新打量这个世界

  ■杨桂青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这样表达他对中国人的印象:“他们(指中国人)说谎时显得极不自然,但却可以把碎块的绸布料缝结成一整块,其手艺之精巧,就连那些最为小心谨慎的商人也难以看出破绽,他们还用铜丝修补联结破碎了的瓷器,使其乍一看上去简直天衣无缝。类似这些骗局一旦败露,他们也并不感到羞愧,而只是从中看到自己手段的不高明。”

  看罢难免失笑,中国的手工艺在康德眼里竟成了欺骗!

  情有可原,在康德所痴迷的“秩序井然”的哲学世界中,中国复杂的手工艺大概不好归类,只好总结为是一种欺骗吧。

  同是面对中国文化,康德为何和我们有如此区别?

  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主体,而主体的不同,带来了国学和汉学之分。康德对中国人的看法属于汉学的范畴。

  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汉学是国外研究中国的学术总称,国学是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也就是说,国学是“我眼中之我”,汉学是“他人眼中之我”。

  前苏联著名思想家巴赫金认为,“我”只有通过他人才能完整地认识“我”自己,因为“我”总有一些地方是自己看不到的,而他人可以从他自己所处的位置上补充“我”的视野。同样,他人也需要通过“我”的眼睛才能得到对自己的完整认识。

  国学和汉学,汉学和自己所在的母体文化,都是“我”和“他人”的关系,为了丰满对自己的认识,彼此是对方的参照系。

  如此说来,我们最应该改变的是对汉学的态度,因为海外汉学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使我们必须放眼海外去重新认识世界,而且通过放眼世界来重新认识自己。汉学的“反哺”让人无法忽视。

  胡适曾认为,汉学“其用功甚苦,而成效殊微”,后来他改变了看法。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以治音韵学著称,胡适说:“近年一位瑞典学者珂罗倔伦(即高本汉)费了几年工夫研究《切韵》,把二百六十部的古音弄得清清楚楚。林语堂先生说,‘珂先生是《切韵》专家,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发明,比中外过去的任何音韵学家还重要。’珂先生成绩何以能这样大呢?他有西洋音韵学原理作工具,又很充分地运用方言的材料,用广东方言作底子,用日本的汉音吴音作参证,所以他几年的成绩便可以推倒顾炎武以来三百年的中国学者的纸上功夫。”

  海外汉学何以在某些方面胜过国学呢?傅斯年在谈到伯希和的学问时说:“本来中国学在中国在西洋原有不同的凭借,自当有不同的趋势。中国学人,经籍之训练本精,故治纯粹中国之问题易于制胜,而谈及所谓四裔,每以无比较材料而隔膜。外国学人,能使用西方的比较材料,故善谈中国之四裔。而纯粹的汉学题目,或不易捉住。今伯先生能沟通此风气,而充分利用中国学人成就,吾人又安可不仿此典型,以扩充吾人之范围乎。”海外汉学立足于母体文化,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脱出了中国文化的樊笼,因此容易有所创见。海外汉学对中国学界的冲击很大,陈垣先生曾说:“现在中外学者谈论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日本如何,没有提到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

  可以说,汉学是一种边界文化,它处于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透视着两种文化,促成了两种文化的对话。在这种交界地带,在这种文化对话中,形成了第三种文化,它建构着自身,也影响着前两种文化。

  这种彼此影响,也通过汉学家与中国学者的学术交往体现出来。比如利玛窦与徐光启,伯希和与罗振玉、张元济,胡适与夏德、钢和泰……正是在这种交往中双方的学术都发生了变化,互为影响,相互推动。

  戴密微在厦门大学任教,卫礼贤执教于北大讲坛,陈寅恪受聘于牛津、剑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双方的交往比今天还要频繁。

  为什么要去接触那个边界地带?跨文化的交往为何必要?美国著名上议员福尔布莱特曾说:“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于获得一种移情能力---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能够承认他人有可能看到我们不曾看到的东西,或者比我们看得更仔细。”

  边界地带有一种特有的清醒,它就像一面双面镜,两侧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只是,镜中的自己已不是现实中的自己,而是一个补充了我们以前不曾看到的东西的新的自己。所以,一个人,一种文化,要想更完整地了解自己,应该经常地走向边界,从各种各样的交界处反照自己,丰富自己。

  教育也一样。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在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交界地带形成的新领域。这个领域一旦形成、发展起来,就会成为完整的领域。但是,它仍旧需要不断回望边界,从与哲学的交界处看到新的智慧,从与科学的交界处看到新的方法,从与历史的交界处看到借鉴,从与文学的交界处看到完整的人……

  教师也可以去寻找各种各样的边界。比如,他的教学世界和学生的学习世界,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教师要通过移情去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但是,移情并不是唯一的行为,移情之后是一种“完成”过程,教师还要再回到自身,做出对学生的反应。移情和完成行为发生的前提是,教师心中有一种“审美之爱”,也就是一种非功利的喜爱之情。教师的世界应该包容学生的世界,只有这样才会完成教育行为。在这种包容中,仍旧存在着两个世界、两个主体,教师还是教师,学生还是学生,但是两者都因为彼此的移情而丰富了自身。

  边界不仅仅是视野,也不仅仅意味着互动,它更是一种新智慧的修炼场所,一种新的可能性开始的地方。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庄元}
最新新闻
  • 郭宏成:带领师生走向诗和远方
  • 杜文斌:九年,只为阅读而痴迷
  • 曹勇军:经典夜读 光照前路
  • 曹鸿飞:缔造阅读的“温州模式”
  • 毕英春:课内海量阅读的行动者
  • 好未来国际战略推动教育创新
  • 学科组文化建设研讨会暨2018中国教育明德论坛召开
  • 首届智能教育行业大会在京召开
  • 丰台科技园教育集群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 海洋主题科普教育“中科小海军研学”启航仪式举行
  • 每个本科生都有一块“责任田”
  • 思政教育话语发展的全新呈现
  • 李达:真理卫士
  •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新
  • 美丽乡村不能 没有读书声
  • 如何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
  • 校园每一天都该是阅读日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授牌
  • 校内评审材料公开乃职称改革关键环节
  • 银发志愿者办起免费“四点钟学校”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国际汉学研究聚焦“一带一路”战略及地区关系10-28
  • 36位青年汉学家参加第二届青年汉学家研修班07-24
  • 去“西方中心论”:美国汉学一大转向03-30
  • 访齐赫文先生:如水的时光,如歌的岁月12-21
  • 听,汉学家这样讲中国故事11-27
  • 汉学,中国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09-18
  • 刘延东在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上的致辞09-13
  • 青年汉学家感受中国:对中国的认识得不断更新07-24
  • 18位汉学家完成首期“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07-22
  • 15国优秀青年汉学家来华研修文史哲07-03
  • 顺利留学的思考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
  • 第28届世界大冬会中国代表
  • 2016年度留学关键词
  • 回望2016探寻教育未来
  • 低龄留学是否违反《义务教
  • 高素质“双创”人才帮爱尔
  • 外国研究团队来华参观
  • 美国幼儿阅读习惯是这样炼
  • 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

热点专题

  •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办好公平优质教

  • 2017全国两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国际观察

更多
  •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国路径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

  • 芬兰:“三步走”成就

  • 新加坡补课班膨胀的背

  • 英式早教为何这么牛?

热点专题

更多
  • 2016年考试月历
  • 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
  • 带你看懂新版SAT考试
  • 聚焦艺术生出国学“艺”
  • 暑期海外游学值不值?
  • 雷夫访华:演讲与对话
  • 画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中日韩美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
  • 校园惨案:暴力背后的孤独
  • 盘点:2009,友谊的足迹

中外交流

更多
  • 全球最大"慕课"提供商进军中国职业教育培训领
  • 把国家印记打在每个俄罗斯人身上
  • 借鉴德国职教经验
  • 2017年“欢乐春节”打造全球布局
  • 孔子学院:让世界读懂文明中国
  • 中英将开展英国英语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对接研
  •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
  • 英国教育大臣:“期待中英交流让师生获益更多
  • 访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校长:中国的帮助给我们希
  •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第四次会议于12月在上海举

汉语推广

更多
  • 孔子学院迈向新十年: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出海
  • 克服洋腔洋调 学说标准汉语
  • 学汉语就要“拿腔拿调”
  • 孔子学院改变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命运
  • 亚非地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结业
  • 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收官
  • 刘延东:孔子学院像中国结和奥运五环,属于中
  •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巴西赛区决赛落
  • 英国政府资助孔院推广汉语教学
  • 湖南城市学院与加纳海岸角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