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学习李保国精神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www.jyb.cn 2016年09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共产党员李保国同志,是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征程中,高等教育战线涌现出的杰出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风范,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革命韧劲,扎根革命老区贫瘠山沟,用自己的知识与技术帮助10多万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他的一生,是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高校教师心系祖国和人民,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光辉写照,是值得全国高校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时代楷模。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就要学习他不懈探索、潜心育人的教师风范,就要学习他扎根基层、久久为功的革命韧劲。李保国同志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担当、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仁爱,完美地诠释了新时期“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高等教育,事关民族、事关未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大力学习倡导“李保国精神”,大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争取涌现出更多“李保国式”的高校教师典型。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在政治导向上把好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李保国同志正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时刻摆在第一位,才能做到不畏艰险、不辞辛劳,数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基层,为太行山贫困山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向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广大教师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把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

  为此,高校一是要创新学习制度。通过设置固定、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采取邀请专家讲授、确定主题研讨、交流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广大教师对“中国梦”“两个一百年”“教育现代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同,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全过程。

  二是要注重典型示范。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佩戴党员标识牌、开展党员活动日等方式,同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巩固和发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使基层党组织生活进一步规范化、经常化,使高校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高校党员干部成为广大教师信得过、靠得住的中坚力量,从而吸引和凝聚更多的教师加入党,投身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三是要强化纪律意识。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基本要求,制定完善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考核、教材使用、教学督导等制度;强化课堂管理,加强课堂巡视、课堂监督和学生评教工作,坚守课堂教学的政治、道德底线;严格执行课堂教学政治纪律,使广大教师客观准确地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在学以致用上做文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教师必须利用所掌握、所创造的知识,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来检验真理、创新理论、升华认识。李保国同志不仅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还出版专著和教材1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把知识讲授的对象扩大到数以万计的普通农民,用自己创新的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强化这种实践导向,要像李保国同志那样,“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为此,一是要不断强化服务导向。充分挖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对教师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实行全方面改革,不断提升应用型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和职称考核中的比重,加大对社会需求度高、应用范围广的项目和成果的扶持力度,以服务社会作为支点,加大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力度,用科研创新的杠杆撬动社会发展。

  二是要不断强化实践导向。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的弊端就是学用脱节,学校所教跟不上社会所需,加剧了人才供需矛盾。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应用型学科教学课程中的比重,把课堂开进厂房车间、田间地头,使广大教师在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检验理论、升华理论。

  三是要不断强化问题导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教师是掌握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最大群体。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凸显、许多问题相互交织。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服从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精准扶贫脱贫、五位一体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在立德树人上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李保国同志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赤忱之心,带领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在贫瘠落后的太行山区改变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比投入,对国家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他在利益面前的公而忘私,他在责任面前的勇于担当,都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真实写照。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切实改进师德师风,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率先垂范、德业双修的教师队伍。

  为此,一是要强化岗位责任。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自身岗位职责,在潜心育人、科研攻关上坐得住、立得起、拿得下,既要当好学生的“业师”和“经师”,更要努力做好学生的“人师”,既要建立对教师分类指导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更要通过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努力营造爱岗敬业、尊敬师长、关爱学生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注重价值引领。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振兴都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肩负的重大任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必须认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师群体中的落小落细,要组建由校内外知名人文社科专家、教授组成的研究队伍,整合人文社科研究资源和力量,以建设高水平理论研究平台、学习宣传平台和实践转化平台为目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通过强化文化熏陶,注重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校教师的精神追求,外化为高校教师的行动自觉。

  三是要强化奉献意识。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因此,要教育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像李保国同志一样,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聚焦于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努力培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广阔胸襟,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院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