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紧扣热点聚力发声媒体融合勇立潮头

www.jyb.cn 2018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记得刚进入高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同时由于就职的研究生部学术研究气氛比较浓,跟着当时的分管领导做课题时,总感觉自己对高等教育了解太少,心里时常发虚。后来受领导和同事指点,到图书馆找了几本《中国高等教育》来紧急补课,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近《中国高等教育》,正是这批杂志让自己很快度过了职业青涩期,逐步走上了教育管理研究之路,那个时候的《中国高等教育》对我来说感觉只是工具书,无论是编者还是作者都像天边的仙人陌生而不可及。后来,我从研究生部转岗到了党委宣传部,由于工作上有业务需求,所以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接触就逐渐频繁了,和杂志的编者和作者变得熟悉和亲切起来,订阅杂志不仅成为工作需要同时也成为了生活习惯。如今,这种习惯伴随《中国高等教育》的一路成长至今已近20年了,昔日天边陌生的仙人早已变成了自己学习研究的引路人。特别是随着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改版,虽然我又从党委宣传部转岗到了其他部门,但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接触却更为紧密了,这主要得益于编辑部开门办刊的举措,让我和众多的高校同仁有机会走进编辑部,能够学习和领略到编辑部的一些办刊思路和相关举措,也能够有幸在编辑部举办的一些主题征文活动中贡献一些浅陋之见。值《中国高等教育》复刊35周年之际,仅就办刊理念、杂志内容和媒体融合三方面简单谈点个人认识。

  坚持正确导向,引领高教发展,彰显高站位和广视野

  从2015年“正视听、明学理”的刊训定位,到2017年“心系中南海,根植大木仓”的办刊理念,《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全体同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扣热点,聚力发声,用生动的事实引导高教舆论,以深度的理论树立学术导向,充分彰显了编辑部的高站位和广视野。近年来,编辑部集聚了一大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高层领导及学术大咖,结合中央精神和社会热点以卷首评论的方式发表真知灼见,有效推动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文件精神的上传下达,譬如:刊登的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务必把高校思政课办好》(2017年第11期)、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的《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改革发展重要保障》(2015年第3/4期)、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的《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高校改革发展》(2016年第5期)、著名学者潘懋元的《打好舆论引导主动仗》(2015年第1期)、著名学者熊炳奇的《“双一流”需要一流管理》(2016年第7期)等文章,都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秉承内容为王,精编栏目选题,体现大智慧和大情怀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承载了教育部机关刊物和学术研究的双重功能,既要保障杂志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舆论引导作用,又不能失去杂志作为学术刊物的探索研究功能,杂志栏目选题和稿件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编辑部加强了栏目、选题、版面的策划设计,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整体部署,结合社会关注热点,杂志每年24期,每期一个主题,设置“卷首评论”“本期关注”“高端访谈”系列重磅、高端栏目,明确办刊导向,烘托每期主题;同时设置“高教纵横”“高校思政”“大学筹资”“域外视角”等接地气栏目,鼓励高校专家学者、管理干部和普通教师积极投稿,将高端引导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将教学科研和党建思政结合起来,将国内现状分析和国外经验交流结合起来。除了精编栏目主题和挑选优质稿件以外,近年来编辑部还对杂志的图文设计也做了较大调整,譬如对封面色彩和图片内容进行了整体形象设计、增加了英文目录、编读往来、微研讨等内容,从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我们能看到编者的用情和用心。如今,杂志每年期与期之间、每期主题栏目和其他栏目之间、每个栏目稿件与稿件之间都能做到相互呼应、环环相扣,缜密的策划、精巧的设计加上优质的内容,使得杂志在引导性、学理性及可读性方面大大增强,高度体现了编辑部同仁的大智慧和大情怀。

  推动媒体融合,线上线下互动,凸显影响力和传播力

  近年来,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的《中国高等教育》在传统出版界做得风生水起,独领风骚,屡获嘉奖,被誉为高教领域第一刊,但编辑部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与时俱进,主动求变,在高教杂志界率先建立了集杂志、微信、微博、网站四位一体的传播矩阵,有效拓展了杂志优质内容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及时弥补了杂志版面少和时效性差的缺陷。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微信公众号,借助传统媒体审核严格和内容优质的特点,同时发挥新媒体更新快捷和互动能力强的优势,一方面,提前推送杂志目录和优质稿件等,满足广大读者先睹为快的需求;另一方面,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办刊进程和征集稿件等,提高了编辑部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杂志的品牌形象。从建立到现在才3年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微信公众号粉丝就突破了34000,粉丝大多为高教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干部及大学生,公众号成为编辑部进行舆论引导或学术探讨绝佳的新媒体平台。另外,编辑部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还有意识组织策划直播访谈、研讨会和笔谈等活动,加强编者、作者和读者的线上线下互动,实现了杂志、电视、网站、微信、微博等新老媒体的有机融合。如2015年7月,编辑部就针对协同创新、宣传思想、创新创业连续召开三场盛会,众多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深入研讨,在高教领域引起强烈反响。再如2016年,编辑部大胆创新,组织全国高校100名宣传部长撰写百字文,这种新颖的组稿方式吸引了大批高校宣传工作者积极参与,在高校宣传部长思想碰撞、文采飞扬的同时,杂志也将鸿篇巨著大论与短小精悍小文结合起来了。

  今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复刊35周年,同时也是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之年,衷心希望《中国高等教育》能借中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媒体融合发展东风,扬帆起航,更上台阶,甘当高教研究引路人,勇做媒体融合弄潮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