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课堂上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把专业课上成了学生眼里有温度、有深度的“人生大课”。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解剖楼的实验室里,二三十名学生环立在两座解剖台四周,他们屏住了呼吸,静静聆听着教师张黎声的讲解:“你们的学长、2012级研究生徐欣毅,身患白血病。在弥留之际,他要求将遗体捐赠给学校。他的母亲说,我把唯一的孩子交给学校,请善待他。”伴随着张黎声哽咽的声音,学生们的眼眶湿润了,他们对着解剖台上的“大体老师”集体默哀,之后开始解剖操作。
这是张黎声的“人体解剖第一课”——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学会敬畏和尊重生命。在冰冷的解剖台上、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里,张黎声把人体解剖学上成了一门有温度、有深度的“人生大课”。
2014年,在学校组织的“德育创新课题”申报中,专业课教师张黎声领衔申报了“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这让全校教师眼前一亮。
张黎声认为,医学不仅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更不能忽视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如果医学生对医学的概念只剩下冷冰冰的知识、繁杂的考试,而忘了这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那么就失去了“仁术仁心”。如果能在专业课中渗透融合思政内涵,一定能够开掘出更多的精神养料。
“事实上,在医学生的心中,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一直都在,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对生命健康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张黎声感受到,德育也好、思政也好,都需要教师的点滴影响。他说:“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你能让学生心里‘咯噔’一声,眼眶一热,这就足够了。无论哪个教师都不可能让一个学生听完课就突然变成另一个人,但如果今天让他被触动一下,明天使他感动一回,久而久之,就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没有育德意识,‘授业’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教书匠、手艺人。”一名参与张黎声课题研究的教师说,“我感觉自己从一名授课老师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关注教学同时更应关注教育,关注学生“术”的精进,更关注他们“道”的升华。张黎声通过“课程思政”升华了“医者之道”,用“人生大课”实践“立德树人”。
2015年毕业季,张黎声把毕业生们对“课程思政”的感悟郑重地汇集成册、成书,起名《心路》。在《心路》中,曾上过他解剖课的一名学生这样写道:“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让我们知道自己以后为了谁。”
《中国教育报》2017年09月10日第9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