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柯进)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后,从何处着手启动成了不少高校管理者、学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日前在京举行的首届研究生教育国际会议上,来自中、美、英、日、韩等国教育领域的专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既是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表征,也是其建设的重要支撑。”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方岱宁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还不够合理,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今后需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
“现在的建设重点,应该从硬件建设为主逐渐转向理念、师资培养等软件方面的建设。”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黄宝印说,“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着重考虑布局,现在我们把办学水平、办学质量放在首位。我们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同时推动高质量科研与高质量人才培养良性互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各领域的整体排名上升很快。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不乏高质量论文。
对此,黄宝印分析说:“发表论文等显性指标,可以短时间内通过重点建设很快实现。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在文化传统、制度建设等一些隐性指标方面差距仍然不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忽视‘灵魂’的塑造。”
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是此次研讨会上中国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我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世界一流大学格外关注国际化。比如,在牛津大学,41%的本科生、68%的研究生是国际学生,48%的员工是国际员工。”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瑞恩说。
“对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高校学术论文发表、被引用数量这几年虽然都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论文的引用率依然较低。”瑞恩说,“中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可以重点培养学校里的研究文化。”她建议,中国高校今后应淡化对论文发表数量的考核,尝试建立起一种全视角的评价方法,着重培养师生的研究能力,改善高校开展研究的氛围和环境。
《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30日第3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