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侵占了很多人的日常时间,这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中小学生不仅沉迷于观看这些短视频,还热衷于模仿视频中的低俗内容,有些甚至自开账号,以各种哗众取宠的方式博取眼球,争相“吸粉”成为热门主播。
和所有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一样,这些短视频平台提供给受众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以占领无聊时间的方式吞噬学生们的专注力,让他们的思维变得简单和极端,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海量信息中掺杂的大量低俗内容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一些整改管理措施,严控低俗下流内容的传播。但作为成年人和教育者,我们仍有必要进行理性的反思。
中小学生痴迷于观看短视频,从一个侧面表现出的,是成人对孩子们生活情趣和审美能力疏于培养这一事实。毫无疑问,当下的中小学生在“感受生活”这方面几近空白,他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相对沉重的学业,即使是课余时间参加的所谓“素质班”“兴趣爱好班”,多数也变形为以考取各种证书或补习文化课为主要目的的“主流课程”。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很难“脚踏实地”地真正参与生活、感受生活。“唯学业论”的整体社会氛围变相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的时间和精力,把所有的生活情趣都变形为各种各样赛场的竞争比拼,孩子们拿什么投入到真正的生活中,去认识和辨别生活的美好与丑陋呢?在疲惫繁忙的学习之余,娱乐至上的网络消遣就成了孩子们的最佳选择,而手机则成了他们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最直接的媒介。
草根真实的生活场景,触手可及的氛围和细节,再加上APP基于数据算法有的放矢地大规模定点推送,一切显得比现实生活更容易被接受,当那些垃圾信息轮番轰炸他们脑神经的时候,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很容易误以为视频中的内容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最初的排斥嘲笑最终极有可能演变成接受直至认同。这个时候,可怕的不单纯是他们对感官的刺激脱敏,而是脑海里的错误价值观不断被固化。当搞怪搞笑卖弄丑陋低俗搭载娱乐之船堂而皇之地呈现到孩子们眼前的时候,阅历尚浅、未经正确引导和培养的中小学生们又怎么会有抵抗力呢?
此外,短视频对信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趋势同样令人深思。
过去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外乎家长、老师的教育或是传统媒体的宣传,这些渠道就是中心,孩子们只能被动接收。这些渠道所提供的信息多数是经过修饰筛选的,相对正面健康,但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孩子们对接收信息的选择权,单向被动的接收方式和单一的内容属性很容易让他们厌倦。
短视频的特殊优势则完全弥补了这些缺陷,快捷便利的获取方式、简短利落的表现形式、低门槛的参与要求都更容易让中小学生接受,海量的信息内容还能提供给他们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利和空间。也就是说,这些平台提供给用户一种完全平等的互动方式,他们完全可以在平台上自由交流而不再受制于任何人,这种“释放感”比起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显然更具诱惑力。
在这些短视频平台上,孩子们可以获得独立表达的权利,有些甚至能在表达中获取无数赞赏,这对于他们来说极具吸引力——在这些平台上,他们终于找到了存在感。
很多人认为中小学生热衷于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创视频最终是为了换取金钱,我看则不然,其实,孩子们更渴望的,是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这比打赏赚钱更容易让他们沉迷。
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该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忽视了孩子们的这一需求,有没有给他们提供过展示自己的机会,有没有给他们提供过更多元的评价机制,有没有给他们提供过一定的话语权?这是否是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中一直忽视的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必须“目中有人”,承认并尊重孩子们在新知识新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平等意识,从而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健康沟通方式。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27日第4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