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闻播报| 职教要闻| 职教视点| 政策解读| 职教人物| 职校招生| 学生资助| 评论分析| 问题解答| 热点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实践探索>>正文

龚冷西:高等职业教育困境和转型发展建议

www.jyb.cn 2014年12月28日   来源:光明日报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开创了办学新模式,提高了人才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激活办学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高职教育在完善中国教育体系、改善中国就业市场结构、培养全行业各层次的劳动者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道路上转型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提升社会价值。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困境 

  从外部环境上来讲,高职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社会认同度依旧偏低。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社会舆论对其依旧存有偏见,将其看作“次等”教育,是高考“落榜生”的聚集地,学生和家长将其看作一种无奈的选择,而用人单位将其看作“夹生饭”。 

  政策扶持力度有限。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讲,部分政府没有为高职院校扮演好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在推动院校和社会各行业的互动联系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看,政府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上涨,但是高职院校的经费并没有同比上涨。一些学校难以达到国家办学要求和年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同时,因为经费问题,有些院校选择开设成本投入较少的文科专业,导致专业设置错位,达不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生源越来越紧张。近几年,随着适龄入学人口的减少,高考生源呈现逐年减少趋势,本来生源就相对紧张的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愈发艰难,很多院校录取分数线较低、新生报到率也较低。生源减少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但是在本科院校学历优势的挤压下,生源危机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影响更为明显。 

  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来讲,也同样面临不少的困难: 

  缺乏办学特色。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举办并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品牌形象,缺乏科学的发展思路,在专业设置等方面盲目跟风,导致社会对学校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办学特色让一些学校变成了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一些学校变成了中专学校的“发酵馒头”。正是因为这些学校缺乏自我定位和思路,导致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无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相契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过少,“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部分学校一味追求教授、副教授、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忽视了教师的技能要求,造成“重学历、轻技能”现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 

  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相对滞后。2013年一项针对全国126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超8成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同时,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本科教学课程也极为相似,教学方式方法没有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与学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目标背道而驰,让部分院校陷入发展困境。 

  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建议 

  不管是从时代环境出发,还是从现实困境出发,我国高职教育都到了转型和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善: 

  激发社会资本办学活力。民间资本能够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高职教育高效发展,带动社会闲散资金的合理利用。为了激活社会资本办学活力,政策上应适当给予倾斜。比如支持独资、合资、合作举办民办高职院校,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缩小民办和公办院校的政府扶持差距,让民办院校依法享受教育、财税、土地等相关扶持政策。 

  建立高职院校整合退出机制。当前,高职教育生源减少是大趋势,部分地区院校设置不合理,甚至出现了“零投档”现象。因此,应当适时建立高职院校整合退出机制。通过退出机制,淘汰一些办学质量较低且缺乏办学特色和自身竞争力的高职院校;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办学环境,提升办学水平。 

  鼓励支持高职品牌院校建设。高职院校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办出具有自身优势特点和实际社会价值的学校,以高质量和高实用性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公众对教育认知的提升让用人单位不再“唯学历论”,学生择校也渐趋现实,一些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脱颖而出。应当从政策上鼓励更多的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让一批高职品牌院校成长起来。 

  增强教学实用性和系统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能盲从,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和对专业生命力的评估来设置符合自身承受能力的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要从“理论为导向”向“实践为导向”转变,形成符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高职教学要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做好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增强三个层次教学的衔接性和系统性,避免内容重复和各自分割的教学乱象。 

  发挥优势推动终身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和优势。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各类培训教学,根据区域特征与关联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合作,让社会上有培训需求的群体成长为学校的新生源。这不仅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扩充学校功能,也能满足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需要。(龚冷西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刘继源}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未来职教重心应放在高职12-02
  • 新疆:开展五年制高职申报工作 推进中高职融通11-29
  • 高职不再为“要钱”分神,日子该咋过11-29
  • 新疆:推进中高职融通11-29
  • 将浙江高职领先发展的步伐落实在创新行动上11-21
  • 中职“状元”明年将免试读高职11-20
  • 拓宽升学通道还需多方发力11-08
  •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打造“创业型”高职11-01
  • 优质高职怎么建?真正产学融合!11-01
  • 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2016年年会在山西举行10-10
  • 援疆教师于军和卫芳:“职
  • 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钱
  • 教育部统筹教育资源配置破
  • 申办2021年世界技能大赛,
  • 精准对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
  • 提升高等职业教学质量 需
  • 拓宽升学通道还需多方发力
  • 一读一看一想奠定良好职业
  • 核心素养并非基础教育专有
  • 优质校建设,高职改革举起
最新新闻
  • 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 学校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 传统戏曲进校园
  • 共读 共聊 同生长
  • “课程超市”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 纪念郭小川诗歌朗诵会在京举行
  • 补短板 扬特色 振兴民族高校事业发展
  • 2018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年度论坛在京召开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答记者问
  • 第四届亚洲水回用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
  • 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闭幕
  • 办面向未来的教育
  • 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 做好保育是幼师第一要务
  • 小板凳用处多
  • 利用图谱巧学儿歌
  • 观察记录背后有门道
  • 依托园本管理实现幼师专业突围
  • 依法治园:补师幼权益保障短板
  • 教师的“责任心”,请适度

职教视点

更多
  • 突出信息特色,实现社会服务能力新跨越
  • “小龙虾”成专业未尝不可
  • 以课程理念规范顶岗实习
  • 最需要开发的职业能力要素是职业核心能力
  • 莫让顶岗实习坏了职教这锅粥
  • 花钱买不来职业教育信息化
  • 国家资助:为中职学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 融入“互联网+” 职业教育才有未来
  • “走出去”,职教应与企业同行
  • 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服务铁路高速发展

政策解读

更多
  •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答记
  • 教育部印发开展学习中职学校学生公约活动的通知
  • 完善实习管理制度设计 破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之困
  • 职校开展顶岗实习有了标准可循
  • 教育部职成司负责人就职校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答问
  • 完善顶层设计,从制度上规范和加强实习管理
  • 《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解读
  • 解读《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 教育部职成司负责人就高职专业目录等问题答问
  • 未来三年高职创新发展有了路线图

热点专题

更多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职校招生

更多
  • 福建一高职考生报了十个志愿九个“离奇消失”
  • 吉林:适度提高中职升高职招生比例
  • 山西:明年起全省高职院校均可单独招生
  • 甘肃省:高职招生规模参考就业率
  • 人社部召开2016年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视频会
  • 湖北: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安排专项计划招收贫困生
  • 重庆:中职学生可经考试转入对口本科
  • 甘肃:半数高职生分类考试录取
  • 新疆高职自主招生优先招少数民族学生
  • 河南:91所符合招生条件的高校今年单招高职生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