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闻播报| 职教要闻| 职教视点| 政策解读| 职教人物| 职校招生| 学生资助| 评论分析| 问题解答| 热点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正文

河南项城职校就业前景看好增强青年报考吸引力

www.jyb.cn 2013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优化配置资源 面向市场办学 学生就业看好

  项城职校成青年报考首选 

  “几年的打拼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他是否毕业于名牌学校,而在于他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给社会。”这是河南省项城市中专学校2003届毕业生张军旗,为母校上千名校友所作的报告中的一段话。

  转变观念,职教受青睐

  今年25岁的张军旗,现任郑州富士康生产线课长,负责管理4000多名员工从事高端手机生产。“像张军旗这样优秀的毕业生,我们学校出现了很多,他们以自己的收获告诉社会:只要坚定信心,以中职为起点,以职业技能为基石,努力拼搏,定能攀登人生和事业的高峰。”项城中专学校校长高必星说。

  项城市坚持三教统筹,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建成了以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行业(部门)培训为支撑的职业教育网络,培养了一批面向劳务市场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

  优化配置职教资源,是项城市在职成教改革方面的成功尝试。该市原有3所公办职业学校,规模小、生源少、质量低、生存难。为有效整合职教资源,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子,该市把3所公办职业学校全部撤并,集中财力新建了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市通过培养、培训、引进等形式,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使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6%以上。

  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集电大远程教育、师资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办学以来,学校陆续有1.8万名毕业生被安置到青岛海尔、深圳富士康、北京首钢等省内外大中型知名企业,每年为项城经济创收5亿多元,帮助了一大批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在对口升学中,数千名学生考入本、专科院校深造,毕业后大批学生回到家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创新模式,增强吸引力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项城市首先做到瞄准市场设置专业,以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市场的良好对接,增强专业吸引力。前些年,南方需要大量计算机、电子专业人才,该市大力建设这两个专业。近几年,人才市场急需大量机械加工人才,该市又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数控技术专业。目前,该专业已被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适应职业培训的特点,项城市努力推进职业学校的开放办学。项城中专积极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组建“机电一体化中德教学班”,采用德方标准化教学模式,学到了一流职业教育国家的先进管理和教学手段,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项城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积极报考职业中专。学生不再是过去高中“淘汰”下来的落榜生,而就是冲着学一门技术“首选”而来。

  保证质量,服务好当地

  项城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在市属各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了一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技能的两年制办学模式;加快推进了中职学校毕业生获取“双证书”工作,获证率在80%以上。在此基础上,该市狠抓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有效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为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项城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加速对口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近年来,项城市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全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满意率在95%左右。

  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提高在岗人员的基本技能,是项城市职业教育的重头戏。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级工占工人总数的20%,中级工占工人总数的46%,初级工占工人总数的34%,呈现出典型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形态。在农村人才培训上,该市教育、人社、农业和扶贫等部门合作实施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积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市拥有农村实用人才16.1万人,基本达到了每个农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的目标。(记者 郭炳德)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3日第8版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张贵勇}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西南交通大学:供给侧发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02-15
  • 毕业不就业,一些“95后”青年用间隔年探索自我01-11
  • 唐山师范学院:就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2-06
  • 互联网岗位“井喷” 传播表达能手成就业香饽饽11-24
  • 慢就业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11-11
  • “慢就业”是与非需要“两面看”10-21
  • 一堂烘焙课“搭”起残疾学子就业彩桥09-22
  • 孙光友:摘掉“差生教育”标签,靠什么09-20
  • 60多所高校数百名博士生到山东青岛寻求就业08-26
  • 我国就业领域出现三大新变化08-18
  • 援疆教师于军和卫芳:“职
  • 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钱
  • 教育部统筹教育资源配置破
  • 申办2021年世界技能大赛,
  • 精准对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
  • 提升高等职业教学质量 需
  • 拓宽升学通道还需多方发力
  • 一读一看一想奠定良好职业
  • 核心素养并非基础教育专有
  • 优质校建设,高职改革举起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语文教师要注重“文化传承”
  • 家长能为学生“减负”出多大力
  • 蜕变:“思维碰撞”课堂再出发
  • 刘菊峰:19个孩子的“包班教师”
  • “向专家型、创新型校长发展”
  • 拒绝焦虑从众
  • 把爱的教育传递下去
  • 改革“深下去” 经验“长出来”
  • 对标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继续啃硬骨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 北京六十五中开发故宫系列校本课程

职教视点

更多
  • 突出信息特色,实现社会服务能力新跨越
  • “小龙虾”成专业未尝不可
  • 以课程理念规范顶岗实习
  • 最需要开发的职业能力要素是职业核心能力
  • 莫让顶岗实习坏了职教这锅粥
  • 花钱买不来职业教育信息化
  • 国家资助:为中职学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 融入“互联网+” 职业教育才有未来
  • “走出去”,职教应与企业同行
  • 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服务铁路高速发展

政策解读

更多
  •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答记
  • 教育部印发开展学习中职学校学生公约活动的通知
  • 完善实习管理制度设计 破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之困
  • 职校开展顶岗实习有了标准可循
  • 教育部职成司负责人就职校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答问
  • 完善顶层设计,从制度上规范和加强实习管理
  • 《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解读
  • 解读《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 教育部职成司负责人就高职专业目录等问题答问
  • 未来三年高职创新发展有了路线图

热点专题

更多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职校招生

更多
  • 福建一高职考生报了十个志愿九个“离奇消失”
  • 吉林:适度提高中职升高职招生比例
  • 山西:明年起全省高职院校均可单独招生
  • 甘肃省:高职招生规模参考就业率
  • 人社部召开2016年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视频会
  • 湖北: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安排专项计划招收贫困生
  • 重庆:中职学生可经考试转入对口本科
  • 甘肃:半数高职生分类考试录取
  • 新疆高职自主招生优先招少数民族学生
  • 河南:91所符合招生条件的高校今年单招高职生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