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教育圆桌派】科学教育如何“更科学”

作者:彭诗韵 发布时间:2024.03.09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主持人:

彭诗韵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本期嘉宾:

马建国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漠河市立人学校校长

杜 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第二中学(华山二中)校长

鲍建中 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十四五”中小学国培计划专家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已成为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小学科学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特邀代表委员、教师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管理者,围绕如何更好推进科学教育,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炼方法 让科学家精神更好融入科学教育

主持人去年,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为了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科学家精神如何更好地融入科学教育?

马建国为了将科学家精神更好地融入科学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加强科学家与青少年的互动交流。可以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心得体会。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其次,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设置。在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的故事、科研案例以及科学精神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和追求。再其次,注重实践环节。通过组织科学实验、科技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加强科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培养一批具备科学家精神的科学教育师资,他们能够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和激励学生,将科学家精神传递给更多的青少年。

鲍建中科学教育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认为需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丰富科学类国家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科学家精神强调创新、探索和实践,教学中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体验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信息、发现规律,通过团结协作、克服困难、问题解决,逐步培养科学家精神其次,注重学以致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科学服务于人类进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价值观最后,还要关注人类科技发展历程,激发学习热情。让青少年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推进作用,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困难,通过鲜活事例,培养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信心,激励他们未来科学研究事业。

杜疆为了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教育措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将科学史和科学家故事融入科学课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重视创新教育的推广和实践。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我们还注重榜样引领。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和科学家精神,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和科学家的人格力量。我们通过开设各类科技类社团,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家精神的熏陶。


做加法 夯实科学教育主阵地

主持人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持续培养大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学校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改进?

马建国首先,优化科学课程设置,丰富科学课程内容。增加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议题,让科学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具有时代感。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跨学科的科学课程,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其次,加强科学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建设。学校应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确保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和研究活动。再次,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强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如科普讲座、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最后,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科技节、科学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价值。

杜疆第一,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充分利用校内外科技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环境。包括加强与科技馆、实验室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利用在线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第三,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科学学习进展,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科学教育活动。

鲍建中作为科学教育主阵地,学校需要做好全面、系统且持续的顶层规划。首先要做好资源建设进一步完善科学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探究、实践体验、科技创新的机会。其次要做好课程建设关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内容互补,注重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阶学习等内容最后要做好师资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教师的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指导。

主持人在科学教育中,探究性和趣味性都十分重要。如何让青少年持续保持对探索的兴趣?

马建国要鼓励青少年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引导青少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课题,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通过实验和研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要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此外,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很重要。教师要鼓励青少年对科学现象和理论进行质疑和反思,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青少年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共同解决科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要给予青少年积极的反馈和激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被认可。

杜疆保持青少年对探索的兴趣,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第一,鼓励好奇心和提问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起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维持其探索兴趣的关键。第二,提供有趣的科学体验。学校可通过科学实验、实地考察、科技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第三,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第四,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述、游戏、角色扮演、虚拟现实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五,提供成功体验通过设置适当难度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完成挑战后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继续探索的动力

鲍建中科学规律就像隐藏在科学现象背后的“顽皮小孩”,研究者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发现它、驾驭它。首先要创新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教育情境化,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提炼事物的共同属性,以新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探索跨学科实践学习策略立足学科教育内容,跳出单一学科视野,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实际,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开发科学教育活动资源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新教学资源,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设置挑战性、探究性任务的实践活动器具和材料,从而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探究、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做乘法 多方合作共筑科学教育新格局

主持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需要依靠全社会联动支持。如何在科学教育中更好发挥家校社的协同作用?

马建国首先,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分享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同时,家长也可以和老师分享孩子在家中的科学探索和发现,促进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其次,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科学教育。学校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或者邀请科学家、专家进校进行科普讲座和互动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

最后,构建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政府、企业、社区等都可以为科学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科学教育项目,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职业前景。社区可以组织科普活动和志愿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校要制定科学教育的计划和方案,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社会要提供支持和帮助,为科学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三方共同合作,才能形成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贡献力量。

杜疆加强家校沟通至关重要。要在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基础上,开展家长的科学教育活动,组织家长参与科学讲座、工作坊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和参与孩子的科学学习。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合作。利用科技馆、科研机构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的机会。要建立与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的合作关系,邀请他们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指导。最好能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科学教育的效果,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策略,从而确保不断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

鲍建中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需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家校社协同联动,共同推进。首先,学校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科学教育的机制,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打下基础

其次,加强沟通和资源共享依托家委会、馆校合作基地校、大中小学共建等多种渠道,让科技馆、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了解中小学的科学教育需求,以便结合学校实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最后,加强家庭科普,实现共同提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家长参与的实践作业,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科学实验、调查研究等学习活动中,在学习的同时增进亲子沟通。学校也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开设家庭科普公开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提升家长和学生科学素养

主持人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的日益成熟,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也开始以可视化、交互性等多种方式呈现。智能技术的发展会为科学教育带来哪些改变?在未来更多的智能场景中,科学教育会有哪些可能性?

马建国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教育带来了许多变革的可能性。首先,虚拟仿真技术使得探究性学习环境更加生动和真实,智能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学习过程。智能技术还能够促进科学教育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如艺术、文学等。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教育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例如,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智能推荐学习内容和题目,实现一对一的辅导。同时,智能技术还可以支持虚拟实验室、在线协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总之,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科学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智能场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创造更好的条件。

杜疆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的成熟,为科学教育带来了更加个性化学习体验智能辅导和评估提供更加即时的学习支持和反馈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未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促进科学教育与艺术、工程、人文等领域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人才智能技术将提供更为强大的自主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鲍建中智能技术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它的发展将为科学教育带来许多改变。未来的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探究环境的建设,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智能场景,让学生在安全、便捷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和研究。AI智能工具的使用也将助力科学教育提高工作效率例如自动评分、自动答疑等功能,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之,未来的科学教育将会越来越注重数字化、个性化、跨界融合,这些变化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提升科学素养,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