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背景

作者:魏志奇 刘可心 发布时间:2024.03.20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党面临新的文化使命的背景下提出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中国道路具有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文化底蕴,更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新征程,对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党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时代背景;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并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旗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不难发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党面临新的文化使命的背景下提出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思想结晶,是应对新时代新征程风险考验的理论创新。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新的时代挑战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加速演变,“东升西降”的趋势不断演进,全球化遭受新的挑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指出,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近两年来,俄乌冲突带来的战争阴霾不断扩散,新冠疫情产生的消极影响尚未消退,国际局势呈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少数国家保护主义兴起,逆全球化的行径加速着不同国家之间的分裂,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随之而来的针对中国的各种论调层出不穷,“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大国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中国愈加需要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愈加需要展现出具有深厚文明底蕴的国家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一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反复强调“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话语权争夺”。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们逐渐突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封锁,在国际重大场合、重大事件发生时不失语不失声,逐步扭转了完全依靠西方理论和方法度量我国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但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武器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必须有坚定的文化信仰、先进的文化理论、强大的文化领导力,才能应对国内外各种变局,在思想文化上争得更多主动权。

另一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下,想要抵御住外部风险,最重要的还是稳固自身内核。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留存至今的文明,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3]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早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轴心时代”便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不同于欧洲诸侯割据的局面,彼时的中国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形态。虽饱经战火侵扰,但中华文明一直没有断裂,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可见,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便有强大的吸引力、丰厚的底蕴和极强的包容能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自为的“结合”,“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等表述赋予中国道路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文化底蕴,有利于更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只有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才能更好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新的时代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新征程的新要求。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即到2035年我国“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就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应强调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不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任务的迫切要求,着力回答全面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新时代特征。

文化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方面经过了巨大的挫折,从一开始的文化自满转变到文化自卑,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文化虚无主义倾向,部分学者甚至发出“全盘西化”等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调。经过中国人民的长期奋斗,我们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成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踏上了重建文化自信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初步消解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7]之后在“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认为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最为基础的底气,是一个国家面临外部挑战时最为可靠的精神力量”。[9]

以强大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与巩固文化主体性,认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0]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经受挫折后仍屹立不倒,在一穷二白的境遇下奋起直追,创造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根本上靠的还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信心和底气。其中最为根本的是,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持走自己的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既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是为了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实现人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这一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必将进一步提振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全体中华儿女满怀信心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党带领人民完成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概念,他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1]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2]这一重要论述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是基础、建设文化强国是途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目标,三者共同构筑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内在结构,深化了党对文化使命的认识。

担当不同时期的使命任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历史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历久弥新,不断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得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努力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宣告:“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3]今天,站在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时代命题更加迫切。如果不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就不能理解古代中国;如果不能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能理解现代中国;如果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以及当代中国有机结合,就无从理解未来中国。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贯通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顺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站在推动中华民族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高度,蕴含了新文明理念,系统回答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战略部署,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南。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大势,又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趋势,还致力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鲜明的世情、国情、党情的背景。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境界,从精神层面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

[2][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

[6] 曲青山.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N].人民日报,2023-10-24.

[7]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 韩喜平,杨羽川.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J].

思想理论教育,2023(11).

[10] [1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1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3] 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魏志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刘可心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3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