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人工智能如何助推教师教育模式创新

作者:葛文双 发布时间:2024.03.26
中国教师报

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引领性力量,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成为国家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要求。作为师范院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AI+教育教学”的人才智能培育场景,推动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探索建立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体系,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

2018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先行探索,2021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在56所高校、20个地市以及25个区县开展更多内容、更深层面的建设应用。作为此项试点工作的重要组成单位,28所师范高校积极围绕人工智能变革教育教学的新路径与新模式,在教师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提升、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推进教师智能化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全面探索,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基础服务和变革动力。今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先导地位,指出变革成为国际共识,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为教育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师范院校作为教师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需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与挑战,更加关注教育的新基建与新生态建设,打造更加智能、灵活的学习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教与学方面的融合创新,逐步建立起与教育强国体系相适应的教师培养新模式,勇于担起时代赋予师范院校的使命与责任。

面向智慧教师培养,全力推进智慧学习环境建设

培养更具智慧的教师成为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新命题。提升数字时代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首先需要变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与空间环境,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建设多功能教学空间,构建更具沉浸式的智慧学习空间。面对教师教育一体化与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培养新时代的师范生需要学校从关注较为零散的智慧教室建设转变为系统性的智慧学习空间建设。师范院校需要围绕职前教师的关键性知识与技能搭建专业发展的实训平台,为师范生打造一个基于智慧学习空间的教育教学生态群,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切实强化师范生从教的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反思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需要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XR技术扩充智慧教室的功能,搭建基于教师教育各学科的智能仿真学习系统、智慧实验教学系统和智慧教育实践系统,引导师范生创设更具体验感和更富真实性的数字化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发展;需要借助5G技术构建更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智慧课堂,让师范生充分利用在线教学技术深化“三个课堂”的应用模式,进一步助力远程教育帮扶支教与一对一精准学习,为探索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二是建设教师大数据中心,夯实智慧校园的数字化基座。面向教师教育应用服务、智慧教育环境和智能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内部超融合的云数据中心,实现计算、网络、存储资源的池化,对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敏捷调配,对网络资源实现可视化监控和运维分析,为教师数据的底层联通提供基础平台;基于教师的融通数据,建设教师个人主页,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对校内教师的基础数据、师德档案、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进行汇聚融合,关联教师的科研情况、教育教学改革状况、社会服务和成果推广等内容,在师范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一站式管理,从教师层面的大数据分析来呈现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同时,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革新高校教师评价方式,建设AI支持的教师绩效评估系统,为教师教育者构建“精准育人画像”,通过科学监控教师教育学科教师的能力水平,为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提供根源质量保障。

三是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研发,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设备应用。面向智慧课堂的教育教学应用,师范院校需要研发AI课堂精准教学系统,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学习评价分析模型,聚焦学生情绪、表情分析、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师生交互行为等关键指标,促进教师利用AI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水平,让新时代的师范生具备智慧型循证教学能力,促进师范生构建更多更具自主性、更有互动性和更加人性化的课堂;同时,要强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学科的融合研究,从国家战略视角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巩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设成果,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优势,研究制定不同阶段教师应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的能力标准,推进AI设备在教育教学应用中更加合理、更加便捷和更符合教育伦理规范。

深入推进“人机融合”,提供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知识内容

面向未来教育,我们要深入研究“人机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正在逐渐促进新的教育范式结构的生成,师范院校需要从推动教育系统变革的视角,对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课程教学的知识、技能与教学行为进行“循证性”的教学学术研究,让教师的AI课堂变得更加科学和生动。

一方面,需要建设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学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库。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软实力,需要面向人工智能教育重构教师专业化系统与知识体系。2023年《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的发布,对教师面向数字时代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使教师在数智时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具适应性与创新性。作为师范院校,需要通过组建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相结合的跨学科智慧教育教学专家团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教师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进一步丰富职前师范生培养与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库,关注碎片知识体系化、体系知识结构化、学习环境智能化和学习评价过程化,重点做好精准教学、差异化学习分析、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智慧教师策略知识体系建设。

另一方面,需要面向未来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课程。一是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向全校所有师范生开设《人工智能》系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通过资源购买、自行建设和协同发展等方式提供体系性课程资源,为师范生智慧教育素养培育提供通识基础课程;二是建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必修课程,升级师范院校已有的各类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等师范生必修课程,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元素,着力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提供关键技能课程;三是实施卓越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课程,分层分类构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数字化的能力提升课程,面向本科、硕士和博士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师数据素养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和人工智能伦理法规等提升性课程,为师范生的数字素养提供创新发展性课程。

形成发展合力,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一是强化人工智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展。以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为基础,强化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职业院校、中小学校和区县教育政府部门的联动协同机制,形成省、市、区(县)层面的改革试验区。通过加强科学研究的属性,推动不同教科研机构开展教育问题属性更为精准、模式方法更加有效的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与此同时,加强与人工智能龙头技术企业的合作,在智慧学习空间建设、智慧教学设备研发、智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等方面展开合作,加强基础设施技术联通,创新教学组织形态,通过数字资源与数字教材的建设,推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认证体系建设。

二是建立教师数字素养专业发展的合作网络。借鉴师范院校“协同提质”的工作机制,促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衔接。师范院校需要建立数字素养的发展共同体,同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一起推广更具通用性的数字化教学法,积极开展人机共育模式的实验,探索数字协同教研,支持教师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学习的促进者与职业成长的引导者。

三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缩小教育差距,弥补数字鸿沟。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师智教、学生智学和学校智管等方面不断深入,借助数据挖掘与深度学习,不断促进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新范式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优势板块与薄弱地区的发展差距,技术的“双刃剑”作用也开始凸显,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匮乏,正在严重阻碍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发展。因此,师范院校需要开发AI赋能远程学习同步课堂的功能和作用,深入推动“协同备课+协同教学+协同研讨”的同步课堂模式,推动“三个课堂”的持续发力,为乡村教师构建“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云教研模式,共同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发展,共同促进数字教育教学的联动协同式发展。

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数字向善”,通过不断开展迭代性的研究,科学研判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关注人工智能应用的数字伦理规范问题,让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不断造福师生。师范院校应通过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系统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创新,打造“人工智能+教师”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智库服务高地,不断助推新时代教师队伍体系建设。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负责人)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27日第1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