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两会E政录】大学中学衔接 应对高考改革

www.jyb.cn 2016年03月1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大学中学衔接 应对高考改革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访谈栏目。(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继源 摄)

  怎样加强大学中学衔接,应对高考改革?2016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加强大学中学衔接应从哪里发力

  问:钟会长您好!从您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校长,到中国教育学会当会长,您一直在关注大学和中学的衔接,此前您曾应邀连续四届参加中国教育报发起主办的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可以说,您对这个问题是很有体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在您看来,如何加强这种衔接? 

  答: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讲,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的一生。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教育分成不同的学段,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系统性角度来讲,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应该是紧密衔接的。 

  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在中小学阶段养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素质,对于他们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乃至他们工作之后个人的职业发展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举足轻重的基础性、启蒙性的作用。同时,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大学教育反过来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一直强调要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能够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能够协同改革,大家共同努力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包括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等各类人才。 

  问:加强大学和中学的衔接,您认为应该从哪里发力? 

  答: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首先是观念问题,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是什么?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中小学教育应该有一个统筹的考虑,只不过在不同学段,根据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来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其次是从实践角度而言,不同的学段,包括大学、中小学,应该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方面,都能够细化,能够相互衔接,不要出现违背规律的现象。这就特别需要中小学、大学的校长、教师们能够加强相互沟通,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能够共同进行讨论,能够协同探索。 

  比如说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对大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反过来对中小学的人才培养也会提出新的挑战。我觉得现在很重要的一个契机,就是抓住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机会。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经远远超出了高校的范围,说起来是高校招生,实际上它的影响,从我们现在到各地去调研,特别是上海、浙江率先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综合改革试点的情况来看,中小学,尤其是高中的校长和教师,对于高考改革的关注程度要比我们大学高得多。所以去年我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观点,高等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应对高考改革带来的新挑战。我做了一些调研以后,这个体会还是非常深的。比如,上海、浙江从2014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这些学生2017年高中毕业时就要全面实施了,所以在浙江、上海的高中学校已经进入到了高考改革方案的实践探索阶段,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机会。 

  怎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问:对于上海和浙江两地高考改革的调研,您发现高校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应对呢? 

  答:我觉得这首先要从高考的目标来看,中国高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考试,它对于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公正,为一批孩子脱颖而出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为什么要改?第一是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入学机会公平。第二是科学选拔合适的人才,现在每所高校的定位、类型不一样,对于招收学生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要让每个学校都选择到合适的人才。第三个是就要发挥它的引导作用,通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能够引导中小学更好的实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克服现在应试教育的倾向。 

  在这一目标之下,要进行入学考试改革,改革高考和内容方式;要进行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还要进行招生计划分配的改革。这些举措对高校的冲击是很大的,从教育观念来讲,如何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说怎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学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式进一步明晰,进行探索。 

  在招生录取方式方面,怎么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革方案设计了“两依据、一参考”,第一个依据,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外语可以一年两考,选择最好的成绩,减小学生集中备考压力。第二个依据,高中学业课程自选三门,上海是六选三,20种组合;浙江是七选三,35种组合,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平时考了以后,把这三门成绩加权计入到总成绩当中。“一参考”,就是把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档案交给大学,作为招生录取时的重要参考。 

  当然,怎么样才能将综合素质测评档案真正作为参考?第一要可信,第二要可比,第三要使用。可信,这一点很重要,不能弄虚作假;可比,就是不能万人一面,要提供具体的实施和证据,否则千篇一律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至于可用,还要高校各院系组织专家一起讨论到底怎么个用法,我想这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当然还包括了像自主招生,招生的对象、招生的要求,自主测试方式,综合评价方式都要进行改革和探索。 

  通过改革,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比如刚才讲的外语一年两考,学业课程可以自选三门;另外还可以分类考试,本科和高职高专可以有两张试卷,学生选择一种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扩大学校招生的自主权,从长远的方向来讲应该是这样。因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一个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任务,系统性很强,不光涉及中小学和大学,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要采取积极稳妥、试点先行、循序推进的策略。我们寄希望于上海、浙江能总结出一些经验来,合适的时候其他省市再来推广,当然各个省市都有自己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现在媒体上也披露了一些方案。 

  怎样增加学生选择权和学校自主权

  问:刚才您讲的方案我们很感兴趣,增加学生选择权和增加学校的自主权,您觉得两者如何能做到统一? 

  答:学生的选择权这方面是比较清楚的,学生可以分类考试、一年两考、自选三门。这还有利于文理不再分科,有利于引导高中不过早分科,否则对大学教育来说是不利的,综合素质有欠缺,知识和学科结构不均衡,有时大学还要补课。另外,将来高考招生要取消了录取批次,比如今年上海就将取消“一本”和”二本“的界限,大平行志愿投档,打破过去人为地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固化学校身份的弊端。高校如何吸引到好生源?要靠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取胜。一些二本学校的专业办得好,完全可以招到高分学生;也可以使学校在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公平竞争。 

  从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来讲,从长远角度看高考招生应该是考生和学校之间双向选择,政府起到宏观协调和监督公平性的作用。如何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真正要做到位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因为现在中国的教育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比如说社会公信力的问题,我们出台一个政策或一项改革举措,设计的初衷都是好的,为了增加学生选择权,增加学校自主权,但是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的一些质疑。比如,学校自主权增加了,背后会不会暗箱操作,会不会滋生教育腐败?而现实当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改革需要一个过程。 

  改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要改革的方向对了,就应该坚持下去。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比较宽松和谐、比较公正透明的环境,来促进改革的进程。 

  学校怎样加强合作共同探索

  问:如何评价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其实您一直在做这个研究。您认为当前的综合评价,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哪几个方面? 

  答:要坚持写实性,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评价。各个学校还在下功夫去探索,我们应该尊重学校的探索精神和首创精神,我相信会有比较好的方案出台。 

  另外,高考改革也不能一刀切,因为中国的教育规模非常大,2.6亿多受教育人口;教育的差距也比较大,区域、城乡和校际差异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目标确定之后,宏观改革方案出台之后,还是要鼓励各个地方、各个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比如说,刚才讲的学生自选考试科目的改革,将使得高中学校的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学成为新常态。过去很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改革的探索,有的还获得了教育教学成果奖,但是将来会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有的学校不具备这方面的师资条件,要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同时可以探索其他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比如说学区内可以尝试教师走校教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走校学习,也未尝不可。我认为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之下,各个学校加强合作,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千万不要“一刀切”。 

  大学先修课改革进展如何

  问:我们知道中国教育学会正在牵头做一个事情,就是大学先修课的改革,当前的进展怎么样? 

  答:大学先修课在国外称为AP课程,我们在尝试CAP课程,即中国大学先修课。为什么做这个事情?从教育理念来讲。我们讲“因材施教”,这是中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但是要实现因材施教,我觉得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特长的发展,这是因材施教的本意。如果不承认差异,有什么必要搞因材施教?”一刀切”、大批量培养就可以了。 

  针对学有余力,并且有学科兴趣和特长的高中生,在他们学好高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大学先修课程,鼓励他们兴趣特长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不少国家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中国教育学会作为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教育学术社团,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己任,应该进行尝试。现在已经有100多所学校参与了试点,CAP课程开出了好几门,也开考了几次,同时对考试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不断完善。考虑到我国的情况,我们在试点时也比较稳妥。比如说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参加CAP课程学习和相应的考试,考完以后也可以拿到证书,但是目前我们先不考虑是不是和大学的招生录取挂钩,或者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是不是和免修学分挂钩。我觉得任何改革都要循序渐进,一步步走,一边尝试探索,一边总结经验,再往前推进。所以在媒体上我们也不太做这样的宣传炒作,我觉得还是让它遵循本身的规律去发展。 

  问:钟会长,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原点,想向您请教大学中学衔接,高考如何改革,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您的主要观点? 

  答: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决定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要使我们的幼儿园、中小学、大学能够协调衔接,就要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要求,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保证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中小学和大学应该主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抓住一些重大改革契机,比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扎扎实实推进内涵建设、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 

  【本刊记者 唐景莉】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刘继源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