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理论体系
www.jyb.cn 2016年08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隐藏着每个民族最深层次的奥秘,中国法律必然与中国人对生活的理解、对事物的想象力相联系。在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上,不仅会遇到文明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尊重人类的公共选择,也会遭遇中国背景下的特殊问题,发展适应中国现代化独特道路的法律制度。只有以中国的法律实践作为我们提出理论问题、做出结论的根据,才能发展中国的法学。要这样做,虽然首先必须用中国民法的实践与历史去检验西方法学的个别概括和理论框架,但我们的目标是将中国法学的实践与经验结合西方法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原理,提出民法学上新的个别概括和理论框架,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发展世界性的民法理论作出重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及其巨大的发展成就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成功推进社会进步的最好证明。总结本土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提炼中国特色民法模式的理论构成和实践样式,向世界奉献中华民族解决本土问题的特有智慧,提升中国法学与世界法学的对话能力,提高中华法治文明对世界法治文明的贡献力。这不仅是解决具有中国背景问题的实际需要,也是我们对世界法制文明的应有担当。要实现这一抱负,我们必须弘扬学术传统,并因应新发展理念,以问题引领,以方法带动,形成团队,协同攻关,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理论的建构。 弘扬学术传统。学术研究要真正助力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遵循知识生产的客观规律,立足传统,做足优势。吉林大学法学学科初心不改,“地偏心不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化自信,致力于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自觉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奠定观念基础。张文显教授为领袖的“吉大学派”提出并倡导的“权利法学”结束了中国法学没有理论流派的历史,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法学背书,已经成为中国法学理论体系重构、法学观念更新和法学方法变革的旗帜,也引导和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变革和制度创新。2012年以来,在张文显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率先开展了构建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先后承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体系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这些项目的成果在全国开风气之先,对中国法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这一优秀的学术传统和肥沃的学术资源是我们进一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以此为核心,确定方向,选择问题,凝聚力量,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获取理论资源,作出理论升华,就能讲好中国故事,取得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民法学对世界法学、对法律实践、对其他社会科学的贡献。 升华中国智慧。在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上,不仅会遇到世界文明民族面临的普遍问题,也会遭遇中国背景下的特殊问题。改革开放前,我们主要是继受前苏联的思想和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文明也一度主要仰赖于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继受、借鉴、移植发达国家的制度。我们向世界制度文明索取的多,而奉献的少,因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由被动的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发现者、甚至是创造者。中华民族曾经蕴育了世界上一枝独秀的华夏文明,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也收获了许多领先世界的创造。我们要从追随式的学术发展模式变轨到创新型知识生产之路,担负起提炼本土经验的时代责任,向世界奉献中华民族解决本土问题时展现的特有智慧。这不仅是解决具有中国背景问题的实际需要,也是我们对世界文明的应有担当,更是中华民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当对处于历时性问题共时性解决发展阶段的转型国家的现实问题、对于现代社会共享的前沿问题,特别是中国的法人制度、土地权利制度、国有资产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富含理论品位的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不仅获得解决本土问题的现实功利,而且可以借势实现理论创新,提升中国法学与世界法学的对话能力,提高华夏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力。 加强实证研究。升华中国智慧,需要以扎实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真实经验。前行中的中国的沧桑巨变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法学人的探索热情,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则永不停歇地拷问着既有的理论和成说,这构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术资源。较之于发达国家的同行,身处转型中国的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问题优势”。我们躬逢理论创新战略机遇期,对于这种以全社会承受“发展阵痛”为代价的问题优势,更没有理由浪费和挥霍。坚持实证研究,意味着我们要走一条“从经验到理论”的学术道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凝练中国智慧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当下海量裁判文书的公开上网,为我们采取“大数据应用”技术对司法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成立了吉林大学“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并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就是要抓住时代的机遇,推动法学研究的实证研究转向和升级转型,为世界制度文明宝库添加中国贡献。我们要以实证的方法,面向中国的真人实事,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为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挖掘制度资源,也就是要高效利用和开发中国的文化资源、制度资源,将各项市场化改革措施演绎为可在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下有效运作的法律结构。只要我们能够抵御短期的现实功利,扑下身子、直面实践,倾听时代变革的律动,作细致扎实的实证研究,就会挤净学术泡沫,发现真真切切的理论问题,作出实实在在的理论创新,促进踏踏实实的知识生产,承担起中国法学界的世界责任。 促进学科协同。学科划分虽然为知识传播和知识生产所必须,但社会问题是没有栅栏的,它不会主动地把自己限定于某个学科领域,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单向度的。法学研究只有协同多学科,特别是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问题进行多维透视,才能拨开笼罩在现象上的迷雾,提出富有实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民法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发展和完善更需要来自其他学科的滋养。当法学人把关注的重心由学科发展转向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就应自觉摆脱束缚自身的智识隔绝状态,实现由单纯的学科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转向。我们必须破除学科间的人为界限,实现多学科的整合和协同,共同回答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追问。 把握历史机遇。中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同时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研究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实内涵和长远意义,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创造新优势。我们要直面中国问题,兼顾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我国的长期发展、稳定,立足时代需求,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旋律。我们法学人躬逢这样伟大的时代,要不忘初心,主动校正学术研究的方向,自觉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以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世界文明贡献中华智慧为学术使命,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水滴石穿的毅力,增强中国民法学的主体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理论体系的构建,努力推出“用得上、传得远”的学术精品。 【作者:蔡立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届青年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 |
- 提升人才队伍的理论思维水平08-22
- 顶天立地 引跑中国农村发展高端智库08-2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研讨会青年学者唱主角04-14
- 我国首设"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 已资助40人09-24
- 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举行11-14
- 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首批杰出人文学者聘任仪式11-09
- 欧盟资助青年学者来中国开展为期两年的进修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