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改革的趋势
www.jyb.cn 2016年09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展望2030,在“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机会”的教育愿景引领下,以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为主线,构建起与之相匹配的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新格局,推进高校招生理念转变,塑造以注册入学为主、多元招生方式并存的高校招生新常态,培育以扩大成人教育规模和来华留学生规模带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长极,将是2030年我国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改革的总趋势。 普及化时代高校招生生源结构变化趋势 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预计到2019年,我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的生源构成也将发生重大变化,较为突出的是国内生源的减少、成人教育生源的增加以及境外生源的补充。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即18—22岁的青年)是衡量高等教育规模的关键指标。据研究预测,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2030年前将以年均156.58万的人数大幅锐减。在从2010年的11463万人下降到2020 年的8208 万人后,到2030年基本稳定在7600万人左右。受人口出生率影响,适龄青年人口锐减,生源缺口拉大,高校招生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持续发酵的生源危机,倒逼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由于25岁以上的成人中,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很高,人数众多,高校将向他们敞开大门,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学习招收成人大学生。这类人群在高校注册人数的增长率将逐渐高于适龄青年。2000年和2012年,以25岁为分界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在高校的注册增长率都达到35%,但预计从2012—2023年,25岁以下大学生的增长率为12%,而25岁及以上年龄大学生将增长20%。成人教育可能从以服务于在职人员学历提升、高中落榜生就学为主的单一化生源结构,转变为以服务企业职工教育、进城农民工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主的多元化生源结构,建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生源持续增加,生源结构日益多元,将有效弥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滑的不利影响,客观上也对多元化的招生入学方式变革提出更大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也以每年10%的增速逐步扩大。当前中国占有全球430万国际生中8%的份额,外国来华留学生从2000年的52150人增长至2015年的397635人,广泛分布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源成为外国来华留学生新的规模增长点。据相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外国来华留学生将超过50万人,到2030年将达到71万人。中国作为世界三大留学市场之一,必然要与国际高校招生理念与方式接轨,熟悉国际招生规则,有效弥补高校生源短缺,显著提升我国教育软实力。目前外国来华留学生主要倾向于选择中国精英型高校就读,随着普及化时代的来临,来华留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应用型高校有望在国际招生市场中拓展份额。如何吸引并服务于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进入中国大学就读,涉及高校招生方式、招生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的招生综合改革。 招生理念从效用优先转向以人为本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普及化的时代是高等教育功能分化与个性化的时代,也是各个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和目的以及个性被追问的时代。人作为教育价值主体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彰显,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以效用理念为主导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将向以人本化理念为主导的普及化阶段发展,促使中国高校招生理念产生重大飞跃。 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人本化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典型特征。第一,在充分尊重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意愿与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夯实“服务育人”的核心价值基础,通过保障招生与培养环节在育人理念上的双路并轨,调动学习者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与自觉性,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回归招生育人的本真。第二,超越狭隘的个人价值追求局限,将关心公众利益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放置于个人学术成就之上,通过降低标准化考试成绩等学业“硬指标”,提升学生品性、道德等“软指标”,将高校招生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到服务人类整体利益的轨道上来。 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人本化理念有两个着力点。第一,赋予学生与高校平等的教育选择权。学生可以在多样化的招生模式、院校类型、学科专业等方面进行个性化选择,真正实现“取其所长”“尽其所好”;在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及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在招生条件、招生方式、素质要求等方面享有充分选择权,致力提供招生方式的“个人定制”,最高程度实现“得相互适应的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第二,张扬学校与学生的匹配自由。以注册入学为主、多种招生方式并存的招生制度是折射高校特色优势、精神底蕴与育人理念的明镜,学生能否透过这面镜子预判出自身能力、需求与大学诉求的匹配度,大学能否经得住“名利场”的考验,因材施“招”,都是关系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育生态和谐的关键。 招生方式以注册入学为主、多元招生方式并存 至2030年,随着普及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接受高等教育成为适龄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类学生推迟就学时间或“进进出出”的现象日益普遍,必然引发相应的高校招生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以注册入学为主、多元招生方式并存的高校招生新常态将日渐形成。 以注册入学为主、多元招生方式并存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走向。在未来,囿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学术传统的历史延续性,少数以培养精英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流大学可能继续沿用传统考试方式招收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才。而对于其他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采用以审查有关资料,注册入学为主、推荐入学等方式为补充的多元招生制度,将是中国高校招生的新潮流。 注册入学与“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机会”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所谓注册入学是在充分发挥高校与学生双向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学生以高校的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为参照,结合自身意愿与能力,向所选高校提交注册申请;高校依据学生中学学业表现、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本校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审核录取学生的一种招生制度。通过注册学习且成绩合格者,被授予相应的学位或者证书。届时,无论是国内生源还是国际生源,在申请中国各个层次、类型的高校时,均可以通过注册方式便捷入学,按照个人兴趣、能力与需求来选择与本人发展理念相匹配的大学。 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将教育机会向具有中等教育毕业水平的所有人公平敞开。同时,通过扩大外国来华留学生规模,有效释放国际生源红利,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总之,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终生教育将成为中国面向2030年的现实抉择,意味着高等学校的生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都会对高校传统的招生理念、招生方式产生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注册入学的招生方式很可能带来的是淘汰制的普遍推行,从而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R].[EB/OL].[2016-4-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604/t20160408_237162.html [2]李硕豪,李文平.2013-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基于适龄人口和经济水平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2). [3]胡鞍钢,王洪川,鄢一龙.中国现代化:人力资源与教育(1949-2030)[J].教育发展研究,2015(1). [4]Trow,Martin.高学历社会の大学[M].天野郁夫,喜多村和之编译.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6.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