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通向普及化:在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之间

www.jyb.cn 2016年09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5年5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韩国仁川举行世界教育论坛(World Education Forum 2015),通过了具有跨世纪意义的《仁川宣言》(The Incheon Declaration)。《仁川宣言》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为世界各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提供了有力指导和现实参照。

  高等教育普及化:变化中的全球图景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规模扩张,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二战后世界大学生数量为650万人,20世纪70年代增长到2810万人,90年代增长到6860万人,20世纪末已发展为8820万人,全世界高等教育规模在半个世纪里增长了近13倍。21世纪以来,仍在继续大规模快速增长中,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大学生数量可能达到4亿。

  与此同时,部分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在50%以上的国家(地区)有48个。其中,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已基本步入普及化阶段(49.4%),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95%。韩国、古巴、芬兰、斯洛文尼亚、波多黎各等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在80%以上,欧洲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拉丁美洲的智利、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相继实现了普及化,亚洲国家的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继韩国之后陆续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

  《仁川宣言》为全世界教育发展构建了一个变革式图景,鼓励各国为创造全纳、公平、优质和终生学习机会而共同努力。“到2030年,首要的目标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各级教育提供包容性、公平性、优质的教育,全面展示2030年教育的新特征,推动宣言的有效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仁川宣言》的颁布与实施证明了我们的决心,即能够保证所有的儿童和青年人都有机会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适时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一名有责任心的全球公民身份服务国家和社会。这将为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和参考依据。


  保证质量与扩大规模:世界性的两难问题

  世界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始于二战后。当时,经过短暂的医治战争创伤之后,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亟需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人才。马丁·特罗曾言,“在任何一个发达社会,高等教育的问题始终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高等教育在不同阶段其表现也将出现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将涉及高等教育总体规模、高等教育观念、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大学教学与课程设置、大学生学习背景与群体构成、高等教育多样性、院校领导与管理决策、大学学术标准、学术管理形式以及高等教育内部管理问题等。不少学者提出,高等教育大规模增长将可能严重威胁学术标准,而所谓的标准问题其根本是教学与研究的质量问题。因此,普及化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规模扩张矛盾,即是高标准、严要求与丰富性、激励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一批博学而富有想象力的学者在丰富的智力资源、文化、科学和学术氛围中教育经过严格选拔而且学习动机很强的学生。在另一个极端,学校充斥缺乏素养和才能的教师,他们在不利的条件下教育能力弱而且动机不强的学生——标志是薪水低、师生比不合理、图书少、实验条件差——是一个激励因素弱而且智力资源贫乏的环境。”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学生构成将更加多元、复杂,“今天的大学教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包括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业准备、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他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还需帮助学生学会批判地思考,更有技巧地书写和更恰当地表达”。

  毋庸置疑,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必然给大学教学带来压力和挑战,学生的前期准备差异将显著扩大。高等教育有责任为学业准备不足的学生提供必要的专门课程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并在毕业时获得成功。同时,上述所有的情况均不能以牺牲学生最终获得学位的质量为代价。“许多国家赞成扩张现有的教育系统。无论学校的功能如何,这包含了整个教育系统中在共同的较高质量标准下所达到的教育成就。这种双重的赞成——即赞成不断增长又赞成高质量的教育——形成了两难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未来及其挑战

  2030年,中国高等教育将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权衡提升质量与扩大规模,即如何实现“既做大又做强”的宏愿。无疑,这会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方面,中国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青年个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还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并提升其质量,使得毕业生能在变化着的经济文化环境中满足人力资源和自我成长的需求。这对决策者的智慧和研究者的水平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为适时有效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行动。首先,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大学教学质量必须得到足够重视,这需要更多的教育投入、更优质的教师队伍、更科学且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估。其次,高等教育结构需要进行及时调整,使之朝更加多元、灵活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再次,随着科技不断变革,高等教育应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以此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和资源广泛共享。最后,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在高层次和专业性领域参与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Marcelo Knobel. Sustaining Quality and Massification: Is It Possible?[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5,80(2).

  [2]Philip G. Altbach.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M].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2006.

  [3]Martin Trow.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R].Berkeley,CA: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1973.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