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前瞻
www.jyb.cn 2016年09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5年5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举办的韩国仁川世界教育论坛上,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代表共同发表《仁川宣言》,将全球教育2030年的发展愿景概括为“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这一愿景不仅是面向2030年的全球教育发展愿景,也是面向2030年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愿景。2015年9月,193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齐聚联合国发展峰会,一致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人类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达成共识,“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以及全民终身学习机会”作为其中第4项目标。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次大会正式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重申“全纳、公平、有质量和终身学习”的教育发展愿景,并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和相关策略。在上述背景下,如何落实“教育2030行动框架”,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从《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内容来看,其背后蕴含的教育平等、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国家主导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行动以及民主、包容、共享、多元等诸多美好理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一直倡导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种教育文件中多次提及,已经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同,并成为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对我国教育界来说,这些理念并不陌生,它们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宗旨以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发展理念,在内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016年4月,我国发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方立场文件》,文件中阐述了我国关于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原则和主张,介绍了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政策和已经开展的落实工作。在教育领域,以“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题,启动了“教育2030”行动计划的研究制订工作。 正如《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方立场文件》中提到的,各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和能力,采取自主自愿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进程作出贡献。目前我们讨论中国教育面向2030推进教育现代化,也应该在我国教育与社会改革发展30多年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国情、教情,探讨如何进一步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如何完善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等问题。作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我们着重于探讨《仁川宣言》与《教育2030行动框架》对未来15年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启示。 深刻理解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 《仁川宣言》对高等教育的直接描述,着墨不多,但许多重要议题均与高等教育相关。如推进问责制、透明管理、参与式治理、增加教育公共投入以及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都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2030行动框架》对高等教育的描述较多,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扩大高等教育机会,确保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消除性别差异与照顾弱势群体;(2)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消除公私部门壁垒,建立有效的公私伙伴关系;(3)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确保高等教育资格证书的可比性与认可度,实现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学分转移;(4)制定优质课程远程教育计划,高等教育网络资源开放共享,并保证质量;(5)制定高等教育研究能力发展计划,鼓励学生尽早接触自然科学技术研究;(6)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国际间高等教育资格互认;(7)提供终身学习机会,高等教育机构融入终身学习体系。 针对《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内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来看:(1)在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以及努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我国在现有教育资源条件和能力基础上已经尽了很大努力,作出了不少成绩;(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试行弹性学制或高等教育逐步融入终身学习体系等工作,正在不断深入推进过程中;(3)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壁垒、消除公私部门之间壁垒的工作,如学分互认、混合所有制,有的地方和高校正在探索之中。 面向2030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可以针对《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内容,继续推进上述工作,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任务绝不应拘泥于《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提出的几项具体工作。进一步说,《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可以帮人们理解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有自身的发展轨迹、独特的问题。 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未来15年的核心问题 要明确稳妥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和特殊性、未来15年的核心问题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 我们认为,未来15年,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将很快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由于之前十几年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加之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年度人口出生数量相比之前大幅降低,我国2015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预计2019年将达到50%,进入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所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① 2030年,高等教育正在普及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升,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又适应经济社会提高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需要。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少隐忧。 1970年代初,马丁·特罗根据美国高等教育经验、结合对欧洲高等教育的观察,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同。他认为,高等教育规模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时,高等教育理念、功能、课程和教学形式、学术标准、入学条件、管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等,都有新的变化。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如果进入普及化阶段,人们仍然以大众化甚至以精英化的理念来对待普及化,必将阻碍普及化阶段的现代化发展。 本世纪初,具体说,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数量增长上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人们的高等教育理念仍停留在精英化阶段,以精英化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功能观和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以及教育机制对待大众化高等教育,制订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以致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包括新办本科院校,都是以精英化教育为标准的,沿着传统大学单一的道路走,脱离社会所需要和可容纳的实际,导致高校同质化、学生就业难。直到近几年,才提出新办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走大众化道路。不少高校仍在观望中,其中不少虽然表示要走大众化道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际仍按照精英化模式办学。也就是说,认识落后于实践,阻碍了事物的变革与发展。如果理念跟不上实践的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科学构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理念 进入普及化阶段,最重要的是改变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功能观等理念。 《仁川宣言》2030年的愿景,有助于我们建构普及化的高等教育理念:一是“全纳”,这是普及化的基本理念。所有适龄青年,都应当接受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已不是精英化阶段少数人的特权或大众化阶段众多人的权利,而是所有适龄公民的义务。未来,所有公民都应具有高等教育的知识技能和身心素质,使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公平坚实的基础。二是“质量”,这是教育永恒的核心。在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不论正规的学校教育、非正规的多种形式教育,都应当是“有质量”的教育,但不都是传统的精英化的学术质量,而是多样化的质量,达到个人成长的素质同适应社会的知识能力的统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不断发展,最终将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不再是人生学习生活的终点、学制层次的塔尖,而只是像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一样,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总之,《仁川宣言》的愿景,有助于我们理解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理念。 理念的改变,还必须落实到制度的转变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例如:正规的高校教育制度与非正规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并存;招生方式从考试选拔落实到以入学登记为主;管理制度从自上而下的管理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治理;从高校办学自主化到法人化制度的确立;尤其是新科技改变课程与教学的运行等。这些都是我们的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当研究的问题。 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行预判或预测,会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变化的多重影响。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促使我们必须根据所掌握的国内外历史经验知识,担负起高等教育发展预判、预测以至预警的任务。在面向2030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 注释: ①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用短短20年的时间实现普及化,发展速度甚至快于西方历史上最快的、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49年15%到1971年50%的增长速度。 ②2016年“二胎”生育全面放开后的出生的人,2030年尚未达到高等教育入学年龄,毛入学率不受影响。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