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树立的四个理念

www.jyb.cn 2016年12月15日  来源:

  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最急迫的课题,这不仅是源于中国经济升级换代、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是为了增加国家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动力的需要,更是为了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需要,当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要在大学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传统的人才培养是大一统的、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改变这种模式,就必须走特色化、应用化、国际化的创新发展之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最急需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创新动力,具有应用实践能力和个性特色的人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树立个性化、应用型、创新性和国际视野人才理念。

  个性化人才理念

  具有个性特色是一个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标志,只有当一个人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时,才使他的个性特色得以充分的彰显。因此,尊重个性,是创新教育的第一要义,没有创新精神就难以真正创业。一个人在彰显个性之时,也正是他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之际。实现个性化的过程,就是自我肯定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走向自我肯定的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外部氛围给予支持,如果没有环境的默许和鼓励,要形成明显的个性特征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个性品格总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甚至可以说是环境塑造的结果。不可否认,个体意志力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环境有利与否则对个体成长的快慢和方向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必须充分尊重个性的价值,要承认“创造性寓于个性之中”这一基本原理。我们知道,健康的人格寓于富有创造性的个性之中。为此,在教育中必须开展个性化教学。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施教,而非采用统一模式进行灌输。个性化教学说到底,就是尊重每名学生的不同理解方式,而不强求统一。

  大学要培养个性化人才,就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不能按照一个模子进行统一化培养。这直接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按照学科专业设计的,并没有照顾到学生个性的特色。在这种模式下,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学习一样的课程,选修课的意义也没有彰显。说到底,这仍然是“大一统”培养模式在作祟。

  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一个基点就是尊重学生的求知兴趣,因为正是这种兴趣才带动了个体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求。探求来自一种内动力,具有很强抗干扰能力。传统教学往往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很难体会到求知的乐趣,学习成了学生为满足外部要求而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没有体验到学习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因此,实施个性化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尊重学习者主体性。个性化教学也是实践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不承认学习者的主体性,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与自身的经验是隔离的,只能是一种“死”知识。

  可以看出,提倡个性化教学与传统的统一化教学是矛盾的。统一化教学强调的同一步调,个性化强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尤其提倡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的学习方案设计。

  应用型人才理念

  要培养出个性特色的人才,必须走出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模式,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之路,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非知识接受能力或死记硬背能力。在真正的理解过程中,只有结合每个人的个性特色,尊重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知识才可能转化为个体的,才可能使个体与环境之间展开有机的互动,才可能把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个应用过程,也是激发个体创造性的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个体就开始了一个试错过程,在这个试错过程中,个体必然要借鉴各种资源,那么所学习的理论能否为当下问题解决提供指引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考察目标。这一考察过程,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因为问题导向和问题的激发,才使理论知识焕发了生命力,没有这个问题解答过程,理论知识就可能始终处于封存状态,因为它缺乏被反思的机遇。

  因此,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必须以问题解答为导向,即必须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把个体的主体性激活。这意味着,要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这也在考验教师的创造力,考验教师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力,考验教师是否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在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前提下实现的,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主动地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否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对于教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必须首先使自身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意识,能够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思考自己的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尤其不能把应试教育作为逃避就业压力的策略,借鼓励学生考研来逃避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责任。所以,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对于高校而言,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要在教学管理上大力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反对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鼓励教师积极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素质,主动与实践部门结合,提高自身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知识不断分化和细化,适合于从事理论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少了,同时社会对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则越来越多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具有理论兴趣,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进行应用性的设计和操作。所以,个人的兴趣变化,与社会生产越来越趋向精细化、个性化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这意味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学体系不应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而要以实际行业面对的问题为主导。强调“做中学”,强调个体的主动探究,提倡团队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提倡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内容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成功路径是提倡合作教学,这个合作既包括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开展合作,也包括校内与校外的合作,特别是与实践部门的合作,不能按照传统的学科分化逻辑进行教学。

  创新性人才理念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命题,是时代的呼唤是需要不断推进的工作,是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改革事业。对于高校而言,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进行突破。培养个性化人才、应用型人才,都是围绕培养创新性人才而设计的,可以说,不尊重个性,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创新就不可能。

  人的创新性寓于独特的个性之中。创新性首先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其次是表现在具有敏锐的批判意识上,再次表现在善于提出新想法新看法并把它们付诸行动中,最后是表现在善于不断地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批判和总结提升上。当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而且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批判思维能力上,因为具有敏锐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强化个体的求知兴趣,这种强化是一种内在的强化,效力更具有持久性。所以,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这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不仅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石。

  当然,一个人要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野,进行经验反思,善于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进行检验,从而形成真正自己的知识。这与现实对照的过程其实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个体创新能力的基本过程。

  培养创新性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要改变传统的考评方式。教师只有结合实际案例的讲解,才容易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内化,而让学生参与实践实习过程则能够推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不能仅仅考查他们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程度或对教师讲解的接受程度,而应该把考查重心放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并非越难越多越好,而应该适可而止。在这里,“适度”是指学习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度而且是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教学内容必须克服纯粹的理论知识模式,必须寻找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这个结合点来构建教学内容框架,否则教学过程就容易沦为空洞的理论知识灌输,从而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进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我们必须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即: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

  国际视野人才理念

  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创新性人才是没有国界分别的。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借鉴国际的经验。我们知道,真正的创新人才决不是自封的,必须得到国际的承认。换言之,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走向国际。

  在当代社会,一个人没有国际视野是很难做到真正意义的创新,因为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认识都不能仅仅在国内自我宣称,必须放在国际的平台上进行比较,不然我们可能是在重复别人的劳动。只有视野开阔,才能为自己的思想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参照系,从而避免闭门造车,做重复性工作。

  要具备国际视野,就首先需要具有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即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本土的定势思维来思考世界上的事情,必须学会站在客位的视角来审视一切,否则就会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于人。当我们站在客位视角进行思考的时候,就学会了如何欣赏不同的文化,如何进行不同思想间的交流,如何识别不同认识的精彩之处。这样做就拓展了视野,使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就容易更快地接近科学的前沿,最终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毫无疑问,学会跨文化思考,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掌握必要的外语工具是前提,因为这样才能直接地接触到外国的语言文化文本,提升文化交流的效果,尽快地把握对异域文化的精髓。所以,国际化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高位阶,它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标签,而是作为人才的主体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互动的过程。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就必须从个性化、应用型、创新性等做起,否则,国际化是不可想象的。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都不能脱离国际视野,因为具备国际视野可以促进一个人自我素质的不断提升。

  个性化、应用型、创新性、国际化这四种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中个性化理念是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之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个性内涵,才可能为日后的知识实际应用和发明创造以及国际交往提供动力支持;应用型理念为人才成长提供活力源泉,人只有在应答现实社会需要和回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创造性,也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品质,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向性和针对性;国际化理念引导人才成长的深度和高度,它不仅要求人才在个性品质上具备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必须注重现实应用性和科学原创性,这两者自然也是应用型素质与创新性素质的展现。四者是一个内在的有机体,是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和相互依赖的统一体,唯如此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才能满足科学技术的原创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李慧.运用生成性案例,进行创新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

  [2]王洪才,戴娜,江利.本土生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4(4).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学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机制构建”(15JJD88001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