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践行发展性评价建设高水平师资

www.jyb.cn 2017年08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4年开始,南京大学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牵头开展“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课题研究,结合学校深入开展人事制度综合改革的契机,先行先试,强化岗位聘任,优化考评体系,将发展性评价思想贯穿于考核评价工作的全过程,着力推动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践行发展性考核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和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严把师德考核关,加强师德建设

  南京大学在教师考核评价中始终坚持师德为先,严把选聘考核思想素质关。学校积极利用各类国际学术年会的契机赴海外招聘人才,与海外人才进行面对面交流,除了考察其学术水平外,也注重通过深入交流考察其思想素质动态。对申报各级各类人才项目的候选人,首先进行校内预申报,对思想素质等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坚决不予申报。

  注重制度建设,制定颁布了《南京大学关于建立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强化师德学风建设,突出师德重要地位,对校内可能发生的极少数教师违反师德的行为,将做到迅速反应、严肃处理。

  强调“质量与贡献”,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南京大学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始终坚持以“质量与贡献”为导向,明确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目标不是“数文章”“拼数字”,而是围绕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做到“会教书”“会科研”“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同时促进科学与社会进步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大学的使命。

  学校通过举办开展教师培训、实施教学咨询服务、设置“教学成果奖”、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发挥国家级示范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规模性在线开放课程等六个方面,紧扣本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实现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通过“尊师重教月”“我最喜欢的教师”等活动的开展,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

  实行分层次考核,注重差异化评价

  学校从2006年开始提出并实施了教师高级职务聘期考核制度,并于2009年出台了《南京大学教师高级职务岗位聘任人员考核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考核评价工作。2016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全员岗位聘用工作,校内各院系各单位在学校制定的最低工作量标准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学科特点和人才队伍情况,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目标的各层次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并作为未来聘期考核的主要依据。

  南京大学在设计考核评价制度时,始终坚持尊重考核评价主体的差异性,实行分类管理,进行差异化评价,充分发挥个体特长、挖掘个体潜能,初步形成了与人才体系相对应的分层考核制度。各类人才计划的考核由学校主要负责;教师聘期考核以各院系、各单位为主,学校负责统筹;教职工的一般性考核由各院系、各单位负责。

  学校还为不同的考核主体规划了合理的考核评价周期,将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普通教职工一般为三年一聘期,优秀人才实行灵活考核周期制,聘期考核优秀的可聘任六年,连续两次聘期考核优秀的可续签无固定期限聘任合同。

  创新考核形式,丰富考核主体

  南京大学在教师考核评价中勇于进行考核形式创新,注重评价过程的发展性、动态性和连续性,做精做细高层次人才聘用考核,考核方式由纯刚性考核向刚柔并重转变。以高层次人才为例,2013年起,学校陆续对“千人计划”“青年千人”以及“登峰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进行中期评估和聘期考核,探索建立更具发展性的高层次人才考核机制。每位“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的人才都以学科为单位举行公开的工作汇报,就聘期内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工作进展及目前存在不足进行总结。学校组织院士、同行专家、院系负责人、专家学者及学生听取报告,并由评估组对被考核人的工作投入、工作业绩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学校、学院提供的进一步的支持提出建议。考核优秀者,续聘并加大支持力度;考核不理想者,从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角度,由学校与学院及本人协商,形成改进的支持方案和措施。

  对于校内“登峰人才”支持计划B层次入选者和“青年千人”等青年人才,学校给予至少两个连续聘期的支持。第一个聘期的考核主要关注青年教师的工作状态及研究方向,在考核评价时请相关学科专家及时把关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第二个聘期按照岗位目标协议进行严格考核,考核优秀者,给予绩效奖励;不合格者,退出支持计划,从而保证入选者的质量与聘期成果的取得,在动态考核评价过程中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

  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是南京大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发展性评价方向,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效能,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南京大学副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