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校园媒体建设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www.jyb.cn 2017年08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高校校园媒体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主动顺应形势的变化,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从强化价值引领和提升思想文化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着力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坚守与创新,完善“四旋翼”校园媒体布局

  当前,各类媒介形态在高校都客观存在,如何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理念有效发挥好各个宣传阵地的功能和作用?明确定位、错位发展是必然选择。

  1.校报:深度报道解读者

  作为大学校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校园媒体,不能回避的是校报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在明显减弱。95后的成长历程中,报纸这一媒介形态远远不及电脑甚至网络的作用明显,很多大学生读报仅仅是受长辈的影响,属于随动或被动选择,自发订阅的报纸也往往是多见于英语类的学习辅助材料。正因为如此,由于受众原因有的高校甚至停办了纸质校报,只做电子版本的宣传,而忽略了纸质媒体可以反复阅读、便于取阅、珍藏留存等方面的特点。在媒介多元化的今天,大学校报应当明确报纸定位、调整办报思路,改变追求新闻时效性为聚焦深度报道、留存校园记忆。今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报在创刊500期之际,变四开半月刊校报为对开月刊出版,强调对校园重大新闻题材的深度报道,侧重于师生主体的感受和体验,在宣传过程中凸显成长的印记和情怀。改版首期正值2017届毕业季,2、3版打通讲述优秀毕业生的成长故事,4版以图片影像回味了4年大学生活的共同记忆,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2.广播电视:缤纷生活讲述者

  移动互联时代催生了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变迁,校园广播节目不再仅仅是行走在校园内才能听到,电视自制栏目也不是只能在闭路电视系统中才能呈现,校园广播电视相继走进网络并已呈现出多元化形态。荔枝、蜻蜓、喜马拉雅,腾讯、搜狐、优酷土豆均已成为校园广电节目上传的第三方平台,大学生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收听收看。一方面丰富了大学校园广播电视的呈现效果,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节目创作的难度,力争从更为开放的播放平台吸引受众,挑战不言自明。因此,坚持以受众为导向,基于青年大学生群体特点创编制作节目内容,就成为大学校园广播电视媒体的客观选择。换言之,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保证方向、提供动力、增强活力和凝聚力”。在音像媒介蓬勃发展的当下,将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融入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广播电视的题材聚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创编节目,既能够提升目标受众群体的主观选择接收率,又可以实现思想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3.新闻网:权威资讯发布者

  作为顺应时代发展而成长的网络宣传阵地,新闻网已经成为各高校开展新闻传播和品牌塑造的首选平台。在功能作用上,新闻网替代了原有校报,成为学校官方发布动态的“第一落点”,同时也成为社会尤其是媒体了解学校、挖掘新闻的重要线索。办好新闻网,已经成为大学宣传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客观地讲,高校新闻网已经成为学校首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很多学校的新闻网已经实现了手机浏览自适应,甚至有了自己专属的APP,在权威发布资讯的基础上步入了交互沟通的阶段,实现了传受二者之间关系的互动。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新闻网将持续成为重要媒体发布平台,必将深耕细作。聚焦学校、学生和学人进行新闻网的栏目化制作,影像化表达将成为明显趋势。

  4.官方微媒体:校园情怀传播者

  以微博、微信、微视为代表的大学微媒体平台方兴未艾。作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成果,高校微媒体拥有广泛受众,在校师生、广大校友、报考咨询和谋求合作者都会成为官方微媒体的受众群体。从技术层面分析,大学官方微媒体能够把各种技术工具集于一身,方便内容原料汇聚、内容众包生产和全网智能化发布,可期的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创造出全新的内容生态体系。官方微博,可以在广阔的网络空间实现信息发布,因其体量的原因能够比新闻网更为迅捷,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能够抢占传播制高点以正视听;官方微信,如同在会客厅般的网络空间内开展交互对话,能够承载文图影音多种形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明显优势;官方微视,可以将学校自办电视台的节目通过微媒体传播,彰显出影像美学的独特魅力。三者的共同点是能够传播有温度的内容,展现出广大师生的独特情怀。

  对于高校而言,校园媒体要考虑阵地、内容和队伍三个问题。阵地建设是基础,基于媒体传播特点扬长避短;内容生产是关键,只要我们具有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校园媒体就无处不在;人员队伍是保障,校园媒体一定要成为实践育人平台,着力于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宣传部(新闻中心)要将“报、台、网、微”四种媒介形态并举,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完善“四旋翼”校园媒体布局(如图1),让深度报道解读者、缤纷生活讲述者、权威资讯发布者、校园情怀传播者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奏唱出和谐交响。

  探索与实践,健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飞行器”运行机制

  布局确定之后,运行机制尤为关键。2017年1月11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署名文章,明确指出:“中央厨房”就是融媒体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是标配、是龙头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对于大学校园媒体建设,也要顺应趋势,形成一个涉及内容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效果评估的机制平台(如图2)。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飞行器”运行机制,如同图1的操控运行系统,是校园媒体建设的中枢神经,也可以看作是“报、台、网、微”校园媒体的“中央厨房”。

  1.一次采集、多方报道

  校园媒体自身特点决定了报道不能千篇一面。但固有的报道模式是基于新闻事件,以校报和新闻网为代表的文字和图片先行报道,广播电视再据此按文索图、编辑制作,无法避免同质化倾向,吸引力、感染力不强,影响力和引导力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此,我们探索出“飞行器”运行机制,从获知新闻线索、深入一线采集、各种介质协同编辑制作,构建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采编播一体化体系,统的是资源调度、协作采集,分的是多样化制作、个性化传播。坚持校园媒体阵地要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既要实现自身内部融合,更要建立外部资源连接。根据新闻事实设立“报、台、网、微”不同平台的选题制作标准,同时要对同选题不同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相似率对比考核。这样一来,不仅不会同质化,而且会极大丰富不同校园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特色。

  2.效果评估、闭环监测

  大学校园媒体突出特点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开展宣传报道,正因为如此,基于受众开展传播效果分析直至进行舆情研判,就是监督管控宣传成效的必然选择。如图2所示,宣传效果评估,如同“飞行器”右翼,与左翼共同构成闭环回路,意在随时总结并开展重回原点的思考,以期不断提升宣传报道质量。之所以构建“飞行器”运行机制,是出于高等学校实际工作特点而考虑的。从每年的9月新生开学季到次年7月的毕业季,每一个学年中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新闻事件,开学典礼、新生军训、校园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节、辩论赛、百团大战、复习考试、论文答辩、毕业典礼等等,不同月份都会有不同内容,也往往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题材如何报道出新意?如何选取新的切入点?如何避免程式化的宣传套路?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从每次报道效果评估中找寻答案。

  辐射与带动,构建“校—院—年级—社团”四级宣传矩阵

  移动互联时代催生了自媒体蓬勃发展,大学生则是其中的主力军。从“人人都是麦克风”到“人人都是电视台”,微传播已经从图文发展到影像形态。各高校的媒体除了宣传部执管的阵地之外,还有一些学校职能部门(如招生办、就业办)、二级学院、年级(班级或团支部)以及学生社团创办的微媒体公众号,这些阵地同样展现和影响着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传递着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价值观。因此作为统筹学校新闻工作的职能部门,党委宣传部不能缺位,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管理、引导与服务工作。

  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曾说,如果公民的数字化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提供一种社会情境,让公民成为主动的文化创造者。大学校园的微媒体恰恰是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情境,可以锻炼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在“怎么看和怎么办”的理性思考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学校各级各类微媒体据统计近四百个,其中不乏“微校园”“微生活”“生活圈”等在高校中颇具影响的“连锁式”自媒体。这些近乎于都市类媒体的报道方式,关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覆盖了不少受众,在青年群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如何通过有效管理手段,使校园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发展的空间,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有效参与到学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过程中?我们组建了学校自己的微媒体联盟,构建起“校—院—年级—社团”四级宣传矩阵。通过明确微媒体指导教师的办法,确保任何一个媒体阵地不置身于学校管控和引导之外,防止一些在学生中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因负责编创值守的学生毕业后而群龙无首、降低活力。

  某种意义上讲,校园微媒体代表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利益,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一是要客观面对当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实际内涵,需要有属于自己的话语表达空间,二是要找准宣传舆论引导与学生客观实际需求的结合点,进而找准潜藏于大学生内心的“动力源”,让提升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校园媒体必须根植于大学融入校园生活,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需要,坚持在聚焦热点焦点问题中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注重将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着力点与当代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同构性,准确把握和有效运用两者的结合点,以此增强青年学生受众群体对校园媒体的信任、理解和依赖,进而提升宣传思想工作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宣传部】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