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厘定与贯连: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从概念上仔细区分“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寻找它们的分野边界与契合结点,不仅是深化立德树人工作,提升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水平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应然之举。“学科德育”这一概念更适用于基础教育,而“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更适用于高等教育,两者有相通的基础,也有衔接贯连的可能和必要。

  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概念性的辨析

  “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这组概念实际上涉及“德育与思政教育”“学科与课程”等相关上位概念组,对上位概念组进行辨析可能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旨。

  1.“德育”与“思政教育”的区别

  “德育”这一概念及其实践实际上起源要远远早于“思政教育”。虽然东西方从古代起就一直存在着德育的实践活动,但明确提出“德育”这一概念,东西方都很晚。18世纪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这是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出现最早的“德育”一词;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界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不过,在西方的当代教育理论实践中,“德育”概念外延很小,专指“道德教育”。我国古代的德育实践活动常用“德”“道”等概念来表述。现代意义上的“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29年唐钺等人编撰的《教育大辞书》对“德育”也作“道德教育”的理解:“德育为教育之一方面,以儿童之道德心之陶冶为目的,是德性之熏陶。”此后“德育”一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普遍术语。总体来看,近现代我国的“德育”概念与西方基本内涵一致,也即“道德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德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张,形成了“大德育”格局。无论是从当代教育学著作中的“德育”概念界定,还是普遍的德育实践中,“德育”的内容包括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现在,在教育学界,较为广泛接纳的德育定义来自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德育被定义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可以说是从“思想政治工作”中引申出来的。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广泛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广泛地流行起来,并成为一个定型的规范的基本概念。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学界多采用张耀灿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作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思政政治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这和“德育”有着明显的区别。

  2.“学科”与“课程”的区别

  关于“学科”与“课程”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也是我国当下教育界十分关注的话题。对课程的概念出现了许多新的阐释,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学校为学生所安排的一切情境的总和,学生应该掌握的经验、学生已经获得的经验等”,这些阐释均试图从一些新的视角对课程理论进行研究与探讨。总体来看,“课程”一词的概念与“德育”概念在中国当代的发展一样,渐渐走向了泛化,“课程”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概念,几乎教育中的所有因素都可以纳入“课程”的“箩筐”里。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学科”和“课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均较为广泛地使用,但这两个概念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却有着不同的边界和关系。

  在基础教育界,“课程”的概念呈泛化趋势,基本指向学校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而“学科”的概念则比较窄化,实际上指具体的科目,如语文、数学。所以在基础教育,“课程”是“学科”的上位概念,“学科”置于“课程”中。

  在高等教育界,“课程”的概念比较接近西方,实际上指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的系统安排,更像基础教育中的科目,如“市场营销课程”,而“学科”的概念则上位很多,代表着学科建制及专门的学习领域,如“广告学、建筑学”。所以在高等教育,“学科”是“课程”的上位概念,“课程”置于“学科”中。

  3.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

  “学科德育”的概念起源于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所颁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科德育”是对中小学狭义的承担直接德育的“德育学科”(品德与社会等)的“超越”。“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则来自上海高校对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是对高校承担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渠道的“思政课程”(即“两课”)的“超越”。从目前实践形态来看,“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这两个概念基本都指向两种理解:

  一是作为“方法论”,强调渠道的渗透,即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在课程中渗透思政;二是作为“内容集”,强调内容的迭加,即“学科德育”(基础教育使用较多)代表学校内各科目中德育内容要素的总集合,“课程思政”(高等教育使用)代表学校内各课程中思政内容要素的总集合。

  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适用性的思考

  在分析厘清了“德育与思政”“学科与课程”等相关上位概念组后,本文认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目前在概念表述和使用上还是比较准确的,并且“学科德育”这一概念更适用于基础教育,而“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更适用于高等教育。上述分析主要基于如下思考:

  “学科德育”的中心词是“德育”,定语为“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学科”是狭义的、具体的科目,通过明确而具体的科目进行德育的渗透是容易实施的;同样,“课程思政”的中心词是“思政”,定语为“课程”,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是狭义的、具体的科目,通过明确而具体的科目进行思政的渗透也是容易实施的。反之,若在中小学提“课程德育”,在高校提“学科思政”,则会因“德育与思政”前置定语的泛化,而导致实践指向的不明晰。

  基础教育中普通中小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由于青少年儿童的这种素养发展是基础性的、全面性的,同时由于每一个青少年儿童都需要这种发展,所以,普通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础教育中用“德育”这样相对泛化的概念更适用,“德育”相对“思政”来说,其直接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心灵,指向中小学生基础性、全面性素养的内容更多,因而更贴切。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就要更清晰地追问“为谁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个阶段,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具有保证正确方向的价值。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是改革开放的精神支柱,因此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凸显它的“生命线”作用和政治保证作用。

  其实,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实施中,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考虑对象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相对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个体身心尚未成熟、认识水平也不高,更缺少生活的积累和体验,所以在这个阶段适合用“学科德育”进行渗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进行全面的关注和引导,为其德性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认识水平、生活经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对我国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等已经有一定的体验,加之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中小学阶段已经经过较为系统的养成,这个阶段开展指向性更为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为合适,也更为重要。

  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贯连性的建构

  在明晰“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区别,理解它们各自适用学段的基础上,我们德育工作者更需要通过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建设,解决大中小学的“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工作“各自为政”“各负其责”造成德育目标内容等脱节、越位、简单重复、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匹配性不够等问题。

  1.相通性:贯连构建的基础

  实际上,“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它们本身内在有诸多相似、相同点,这些都是我们贯连“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

  两者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共同的理论基础,其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学说、人的本质的学说、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的学说等等,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两者有共同的实践特性。“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都是将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思想意识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与渗透,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阶级性和综合性。

  两者有共同的功能作用。“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都具有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从社会看,两者都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从个人看,两者都具有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智能发展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等。

  两者有共同的教育途径。“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都是通过特定途径向受教育者传递相关信息,促使这些信息为受教育者所内化和外化。教育主客体发生联系的途径都大致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渗透、学习活动任务的融入等。

  2.衔接性:贯连构建的抓手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之间形成了人才的价值供应链关系,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品质目标来自高等教育和社会的需求,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品质目标来源于社会的需求。因为在人才培养上的这样价值供应链关系,实际上“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应当衔接并且可以衔接起来。

  首先,顶层架构、一体设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纳入统一的顶层架构来整体设计和推进,依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序列。

  其次,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应当明确各自的分工、发挥各自的所长,做好“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工作。基础教育学段要强化学科德育的熏陶,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避免大学和中小学德育倒挂现象(即中小学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抓品德教育),高等教育学段则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最后,突出协同,整体推进。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者、理论研究者、实践操作者的整体合力,力求在“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研究、顶层制度设计、基层实践操作上深度融合、协调共进。特别是可以结合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更多地凸显“学科德育”的修习成果,以保障高校招生时人才的德性基础规格,为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斌武.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亓元香.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辨正[J].泰山学院学报,2007(1).

  [5]高德毅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